
近年來,山門鎮圍繞全縣“六大特色產業板塊”定位,主動融入“五大特色產業片帶”建設,按照山門鎮“1431”發展戰略,根據鎮情實際,提出“上椒下花中養牛,一核多點種木耳”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不斷在產業發展上做文章,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走進山門鎮旺興村,“四好農村路”沿山勢蜿蜒而上,山頂青瓦白墻的新農村映入眼簾,巍巍的青山雄渾延綿。花椒地里,顆大果綠的花椒掛滿了枝頭,微風吹過,帶來陣陣清香。椒農們嫻熟地整理著椒葉和枝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花椒耐旱,喜陽光,既是常用的調料也可入藥,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山門鎮借助旺興鄰村玄頭村花椒加工廠的優勢,通過就近就地提供農資化肥農藥等措施,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以山門鎮腰套村鋒明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示范,發揮市場帶動作用,提升山門花椒品牌效益,整合資源,統一質量,統一認證,統一包裝,增加花椒產品的附加值,增強山門鎮花椒品牌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力。目前,已在玄頭、腰套、旺興、吊山等村栽植花椒4018.5畝。在玄頭、旺興2村創建渭河流域淺山區花椒標準化產業基地1個,為群眾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山色別樣好,花香蜂自來。在旺興村,記者看到養蜂人李永新正在為每一個蜂箱進行例行檢查。他打開蜂箱,小心翼翼地提出其中的巢脾,仔細地查看巢內蜂、蜂王、蜜脾和蜜粉的健康情況。
山門鎮蘊藏著豐富的蜜源植物資源,天然無污染,為發展養蜂業提供了優勢資源。這里氣候條件優越,高海拔形成了晝夜溫差大的高原性氣候,有利于植物體內營養物質的合成。因此,山門鎮出土的蜂蜜色澤金黃、口味獨特、純凈無雜,深受消費者青睞。通過養蜂,帶動村里的建檔立卡戶脫了貧,讓村民通過養蜂走出了一條穩定增收的新路子。

在蠶豆種植地,綠油油的蠶豆一望無垠。記者了解到,為促進全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旺興村以蠶豆種植項目為依托,以“村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全村42戶群眾和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植蠶豆850畝,建成蠶豆種植示范點3處。
“旺興村今年種植蠶豆850畝,補貼加收益大概每畝300元,總收入達24萬元,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為鄉村振興奠定產業基礎。”山門鎮武裝部部長王琰新說。

在高橋村的迂通峽食用菌產業園內,村民們正忙碌地進行黑木耳菌袋生產工作。據悉,山門鎮采取“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產業”的發展模式,成立東部林緣區黑木耳產業黨建聯盟,引進企業開展自主經營活動,積極整合項目資金,建成黑木耳菌棒生產車間和養菌車間,形成了集黑木耳菌棒生產、加工及黑木耳種植、技術培訓、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如今,山門鎮已建成黑木耳菌棒生產車間500平方米、黑木耳生產大棚3200平方米、晾曬大棚840平方米、養菌車間962平方米,帶動周邊50余戶村民從事菌棒生產工作。

“去年開始,我就在這個木耳大棚工作,既能打工又能務農,還能照顧家里,一天工資130元,完全能補貼家用。”山門鎮山門村村民辛丙午說。
以生態為底,著力擦亮鮮明底色。近年來,山門鎮聚焦文旅農康融合發展和打造黃河上游康養及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定位,堅持“以農為基、以康為根、以文為魂、以旅為媒”思路,深挖生態資源優勢,培育壯大特色旅游產業,叫響軒轅谷、三皇谷、石洞山、長溝河民俗村等特色旅游品牌,持續深化“一廊兩翼”全域旅游小鎮建設,全鎮產業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態勢。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