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鄉村旅游成為人們放松身心、尋覓鄉愁的重要選擇。清水縣積極探索、主動創新,全面推動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提升、發展模式創新、產品升級、服務優化,提高鄉村旅游服務質量,促進鄉村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多種特色發展模式,激活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盛夏時節,位于秦亭鎮站溝村的非子牧場水草豐美、百花盛開,遼闊壯美的大草原進入最美旅游季。吹著草原的輕風,感受日光的明媚,游客們盡情享受非子牧場獨特的牧野風光,體會草原的無限精彩。

非子牧場是秦人先祖秦非子牧馬封邑之地。近年來,秦亭鎮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充分挖掘秦文化,不斷完善景區基礎設施配套,提升景區服務水平,豐富游客體驗,讓昔日無人問津的草原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隨著鄉村旅游被更多人選擇,位于非子牧場旁的站溝村搖身一變成為了“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旅游目的地,也讓之前靠打工和種地為生的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成為旅游的從業者。
“今年上半年,非子牧場累計接待游客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萬元,吸引周邊20余戶群眾經營農家樂,40余戶群眾提供騎馬服務,80余戶群眾參與其他旅游經營項目。”秦亭鎮副鎮長劉瑞剛說。

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不僅成為鄉村蝶變的生動體現,更日益成長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引擎。時下,走進花舞北山生態景區,成片的月季和薰衣草花開正盛,吸引了縣內外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這里已經成為了鄉村旅游度假的新目的地。
近年來,清水縣按照“以農為基、以康為根、以文為魂、以旅為媒”的思路,創新推進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讓昔日的地質災害治理點成為了集田園綜合體、康養一條街、中醫養生館、生態功能康養基地、文化創意、旅游新業態于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基地,也拓寬了周圍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增收致富的路子。

“北山生態景區緊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建成山頂火鍋城、紫丁閣西餐廳、七彩水滑、網紅露營基地等旅游新業態,充分發揮旅游綜合帶動效應,吸納周邊百余名群眾進行景區維護管理,幫助群眾實現穩定就業。”清水縣融康農文化旅游發展公司王明娟說。
乘著花舞北山旅游業日益發展壯大的東風,與之毗鄰的白崖村也走上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快車道。隨著山頂火鍋城、玻璃棧道、觀光采摘園等一批網紅打卡地相繼建成,村里從事特色餐飲的人越來越多,動手改造民宿的人也越來越多。

旅游業態多元化,讓村民們享受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紅利,吃上了鄉村旅游“飯”,鄉村旅游成為拉動村集體經濟增長和帶動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徑。202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2900元。
從之前環境堪憂的城郊村,到如今避暑旅游休閑目的地,永清鎮白崖村的鄉村建設一年一個樣,旅游設施、基礎設施不斷增加,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真正打造了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永清鎮人大主席趙文魁說,“永清鎮大力推進文旅農康產業融合發展,依托白崖村玻璃棧道、山頂火鍋城、觀光采摘園等一批網紅打卡地,吸引80余名群眾返鄉創業,吸納100余名群眾在農業產業鏈上務工,150余名群眾在景區就近務工,走出了一條產業富農、旅游興農的共享共富新路子。”

清水縣突出產業全域覆蓋、景區全域聯動、產品全域優化、線路全域統籌、品牌全域整合、市場全域營銷,發揮“+旅游”的串聯作用,構建“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全鏈條發展的旅游產業格局,將鄉村旅游作為帶動鄉村資源發生轉變的內生動力,規劃建設旅游專業村,培育發展民宿產業,持續擦亮“軒轅故里 康養福地”地域品牌,讓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2022年,全縣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97.85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5871萬元。 (圖/文 清水融媒記者 王永強 陳淑敏)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