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興是推進鄉村振興首要任務,2023年以來,清水縣委縣政府把食用菌全產業鏈建設列為全縣7個10億級全產業鏈建設項目之一,高標準謀劃,高起點推進,全縣累計種植面積近30萬平方米,木耳菌棒進棚量將達800多萬棒,在生產規模上實現了量的突破。

走進紅堡鎮崔劉村、黃門鎮下成村的木耳種植基地里,一座座大棚錯落有致、一排排木耳菌棒整齊排列,生機勃勃。菌棒上,形狀各異、健碩肥大的黑木耳長勢喜人。農戶們提著水桶、籮筐,穿梭在菌棒之間,采摘、運輸、晾曬,分工協作,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清水縣紅堡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曹亞斌告訴記者,“紅堡鎮崔劉村食用菌標準化種植基地共建設種植大棚28座,晾曬大棚14座,采取‘村集體+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今年秋季種植菌棒30萬棒,預計產量3萬多斤,收入120萬元,通過勞動務工、技術培訓、土地流轉等措施,帶動村集體增加收入12萬元!

黑木耳營養豐富、質脆可口,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好。清水縣著力培養了一批種植、采摘能手,確保產業種得出、賣得好。目前,各食用菌基地生產的黑木耳通過線上售賣、線下收購等方式出售,供不應求。

“我今年承包了15座大棚,種植30萬棒木耳食用菌,現有干木耳18000斤,濕木耳5000斤,預計收獲干木耳30000斤,純收入預計30萬元,明年準備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為清水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做一份貢獻。”紅堡鎮大棚承包戶許仕元說。

當下正值黑木耳豐收季,各鄉鎮食用菌種植基地通過吸納附近居民就地務工的方式,實現了產業高效發展,群眾就業增收有保障的雙贏局面。

黃門鎮副鎮長周祎琛說,“黃門鎮下成村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吊帶式大棚、地擺式大棚99座,晾曬棚39座,建立‘種產銷’全鏈條利益聯結機制,采取吸納就業、技能培訓、訂單收購等措施,帶動下成村及周邊村50名勞動力實現了穩定就業,人均增收1.5萬元以上;通過種植戶租賃方式,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將增加23萬元以上。有力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推動了產業發展、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

小小食用菌,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市場。清水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讓參與務工人員人均年收入過萬,有效解決了群眾的就業問題,黑木耳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圖/文 清水融媒記者 馬輝 丁文艷)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