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清水大地,一處處產業彰顯生機,一處處花朵競相綻放,一個個村莊干凈整潔,一條條道路平坦寬闊,一張張笑臉綻放田間……一幅鄉村振興的和美畫卷。
近年來,清水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定不移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全力打造萬壽菊、金銀花、蠶豆、食用菌等10個全產業鏈條,扎實有序做好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重點工作,真正實現了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堅持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組織286名村“兩委”正職參加全國書記和村主任視頻培訓班,選派26名村干部赴煙臺、楊凌等地,參加鄉村治理、村集體經濟等專題培訓10期,組織76名村干部參加在職學歷教育,開展“練兵比武”觀摩交流活動326場次,有效注入鄉村振興“新動能”。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推進鄉村振興。健全完善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堅持快速預警、精準救助,實現對低收入人口風險點的早發現和早救助,真正做到發現一戶、監測一戶、救助一戶、動態清零一戶,從制度機制上兜住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

聚焦防返貧重點人群,探索建立“3533”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明確縣、鄉、村三級干部責任,堅持“農戶主動申請、干部走訪排查、部門篩查預警、社會監督發現、系統數據分析”五個輪子一起轉,嚴格執行村級評議、鄉鎮初審、縣級審定三步程序,以持續增收為重點,采取針對性措施、普惠性政策和防返貧保險三類幫扶措施多管齊下,織密織牢監測幫扶工作網,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堅持“應納盡納、應扶盡扶”的原則,對全縣控輟保學工作實行“日監測、月報告”制度,全縣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為100%,并享受“兩免一補”和“營養餐”等教育幫扶政策。全面落實脫貧人口傾斜扶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性“四病”管理等政策,全縣城鄉居民參保29.1萬人,參保率97.94%,低收入人口參保率和資助率均達到100%。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均分類達標,全縣12家醫療機構、22家衛生院、260個村衛生室全部接通醫保報銷網絡,“一站式”結算實現全覆蓋。建立危房動態監測工作機制。2021年以來全縣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共實施農房抗震改造212戶,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322戶,農戶住房條件進一步加固完善。深入開展駐村幫扶,強力推行駐村幫扶五項制度,動態調整輪換駐村工作隊員198人。協調各級幫扶單位累計宣傳政策851次1.94萬人,幫辦實事981件,化解矛盾糾紛712起。拓展深化東西協作,積極加強與天津市河北區溝通聯絡,開展高層對接互訪3次,共落實東西部協作援助資金1.06億元,安排項目73個。開展就業“春風行動”暨東西部協作專場招聘會28場次,向天津市輸轉脫貧勞動力260人。多渠道推介銷售清水縣農特產品,實現東西部協作消費幫扶銷售金額4.8億元。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