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緊緊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從細微之處著手,通過不斷夯實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文化均衡發展,推動產業蓬勃向上發展等方式,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加快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讓城鄉居民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

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筑牢鄉村振興之基
今年以來,清水縣著眼城鄉一體化發展大局,緊盯群眾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補短板、提質量、強管護等措施,持續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出行便利,事關千家萬戶;交通運輸,支撐高質量發展。靜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徹底結束了清水不通高速的歷史,為加快清水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踏平坎坷成大道,厚積薄發勢入虹。道路的暢通,成功打開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新通道,讓產品既能產得出,也能運得出,消費品能進得來,客商也喜歡來。與此同時,清水縣今年實施了14個交通項目,持續鞏固“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果,提升改造G566線黃門至紅堡、S218線金集至遠門道路53公里,拓寬了充國路等城區道路3.6公里,蘇屲便民橋、樊河便民橋建成并投入使用,為周邊群眾帶來了更為方便的出行體驗。

為了讓城市的“顏值”更加靚麗,宜居的“底色”愈加鮮亮,清水縣實施城市更新項目22個,改造老舊小區8個,完成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256戶、農房抗震改造67戶,建成衛生戶廁1050座,拆違治亂2768處,提檔升級楊家林便民市場,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大力整治“八亂一差”,持續推進“五大增綠添花工程”在軒轅大道、康養大道、天河路、康泰路等主干道的每處綠化節點,通過栽花植綠讓半城山水一城綠的美好愿景變成眼前美景。
據悉,清水縣已建成牛頭河十里風情線、邽山生態園、香怡南源、“十泉十美”口袋公園等綠化景觀,城區綠化覆蓋面積達197.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6.2%,公園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70.71%,建成城郊成片森林、濕地2處3900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6.44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愿景成為現實。綠色發展靚麗的底色和優美的生態環境讓縣域內群眾的幸福指數內涵更加厚重,成色也愈發飽滿。

促進城鄉文化均衡發展釋放鄉村振興文化動能
近年來,清水縣以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為重要內容,通過不斷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持續推進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努力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等方式,不斷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以此提升縣域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記者走進黃門鎮小河社區文化廣場,場地寬闊,功能齊全,文化廣場不僅是村民鍛煉身體、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是村上開展文化惠民活動的重要陣地。在小河社區農家書屋里,環境舒適,書香四溢,冬閑時節不少村民來到農家書屋讀書看報,聚在一起共同靜享閱讀時光,共同提升文化素養。

清泉煙柳公園里感受濃濃的江南文化韻味,三帖苑里探尋書法的魅力,清水一中校園里沐浴著濃郁書香,傾聽著郎朗書聲。三者低、中、高搭配,相互映襯、互成體系,形成了集教育、創作、藏書、旅游、文化服務為一體的縣城西部文化建設高地,城市顏值愈發靚麗的同時,城市的文化底色也愈發鮮亮。
據了解,清水縣不斷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實施四大工程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縣有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大劇院、影視城,鄉鎮都有綜合文化站,村村都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的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實現了縣、鄉、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2023年清水縣先后舉辦了首屆丁香文化旅游周活動、軒轅文化節旅游節、醉美金秋·暢游福地國慶中秋“雙節”主題文化旅游活動,邀請中央民族樂團、新疆喀納斯小天鵝樂隊、天津德云社等走進清水文化惠民演出。同時,在18鄉鎮文化廣場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等各類文化惠民演出24場次,戲曲進鄉村演出38場次,新編了黃帝頌舞蹈、復排傳統戲曲、收集整理民間小調等各類文藝精品。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