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以來,清水縣以推動和美鄉村建設為重點內容,通過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加強社會基層治理等方式,繪就了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鄉村畫卷。
和美鄉村美在環境
近年來,清水縣緊盯群眾最急需的水、電、路、房和教育、醫療、養老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補短板、提質量、強管護等措施,持續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扎實推進垃圾革命、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風貌革命實施,立足項目建設,累計建成垃圾焚燒站17座、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0座,改造農村戶廁衛生廁所44875座,全縣農村常住人口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1.62%,城市的“顏值”更加靚麗,宜居的“底色”愈加鮮亮,群眾的幸福指數內涵更加厚重,成色也愈發飽滿。

在秦亭鎮趙堯村村民夏耀文的家中,庭院整潔,窗明幾凈,電冰箱、洗衣機等智能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我們村實行的是'五包'責任制,平時在收拾屋里屋外衛生的同時,還要經常清掃房前屋后巷道和花園的衛生,咱們社區也定時組織開展衛生大清掃和水渠管網疏通維護。”秦亭鎮趙堯村村民夏耀文告訴記者。

為了充分發揮村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重要作用,讓村莊環境一直優美,讓鄉村一直宜人,清水縣組建260個村級保潔隊伍2080人,創新先鋒領治、村民自治、履約法治、鄉風德治、數字智治“五治融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模式,營造全方位動員、全社會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濃厚氛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今年以來,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拓展村莊清潔行動,推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以實施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為統攬,以農村垃圾治理、廁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為重點,徹底整治‘臟亂差’,全面消除‘危舊壞’,達到整體‘潔凈美’,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眾愛護環境與衛生健康意識普遍增強,為全面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清水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馮智強說。

和美鄉村富在產業
春節前后,反季節草莓逐漸進入成熟期,紅堡鎮的草莓采摘園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來自周邊的廣大游客紛紛在冬日的午后體驗采摘草莓的快樂,品嘗舌尖上的美味。

陳文杰是紅堡鎮的種植大戶,從父輩開始就在當地種植果蔬,有非常豐富的作務經驗。今年他種了30多座果蔬大棚,其中11座大棚里種植的是草莓,由于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種植的草莓口感香甜,質量上乘。
近年來,反季節果蔬需求越來越旺,紅堡鎮順勢而為,聚焦于打造草莓特色產業,大力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持續深化拓展發展模式,在后川河流域、白駝河流域建設草莓種植大棚20000平方米,種植草莓300畝,讓當地村民通過種植草莓,就能夠實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走進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清水縣白沙鎮桑園村食用菌產業示范園,道路平整,環境整潔,數十座嶄新的食用菌標準化大棚整齊排列。該食用菌產業示范園一期項目建成后,在去年夏天迎來了木耳的首次大豐收,食用菌產業示范園二期項目建設也正在不斷刷新進度。小木耳搖身一變成為了桑園村的大產業,為當地產業興旺增添了新的活力。
“桑園村堅持以黨建引領,緊緊圍繞全縣10億級產業布局,把黑木耳產業作為促進鎮域經濟發展、助推群眾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建設黑木耳種植現代農業產業園1處,新建木耳種植大棚27座,新建晾曬大棚18座,收入17.5萬元,累計帶動務工120人,戶均增收3500元。”清水縣白沙鎮桑園村村委會副主任康有子告訴記者。

“食用菌產業縣上在各方面進行重點打造。一是在規模上進行大的發展,重點在全縣9個行政村建立食用菌種植基地。二是在技術力量上得到很大提升,聘請東北和福建等地的專家來縣上多次進行指導,并和省農科院加強技術上的合作。三是在產能上進行再拓展,在我們的食用菌園區新建菌棒生產線一條,目前已經生產菌棒畝產達到5萬棒以上,有效保障菌棒前期緊迫的問題。”清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愛民告訴記者。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