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公石是個古老石種。宋代杜綰《云林石譜》中稱龐公石為鞏石、通遠石。這一名字緣于鞏州之名,鞏州舊名通遠軍,現為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
《云林石譜》中對龐公石作了精彩的記述:“鞏石色綠,有波浪狀紋理,制硯溫潤發墨。子傾有圓硯贈蘇東坡,蘇翁觀后贊其紋理為天波。” “水中有蟲類發生魚鳴之聲,或覓覓之聲,本地人在棒子上綁利刃或用堅硬物體襲擊之,于是化為石,顏色青黑,溫潤細膩,尺把長定價數千元,可以做磨石,磨兵器發寒光而不鈍。”可見,龐公石久負盛名,源遠流長。
龐公石以襄陽居士龐蘊而得名。一次北上云游中,他經過清水縣紅堡鎮小華山時,見一條小河繞山而過,山上樹木蔥郁,山下碧水穿溪,勝似仙境之地,便問一牧童“此為何地何水?”牧童說:“此乃小華山,山下西江水(今牛頭河)。”居士頓悟,便隱居于小華山,廣結善緣,造福百姓,得道升天之際,將自己心愛的金銀珠寶拋入牛頭河,青山綠水(龐公石)頃刻間化為五彩繽紛的碧玉,被后人稱為“龐公石”“龐公玉”。

龐公石的品位獨樹一幟。龐公石屬火山巖,質地堅硬、細膩濕潤,色彩豐富,深綠致密,翠碧如玉、石身間有紅、黃、白、黑等絢麗多彩的紋理,構成諸如古今人物、珍禽異獸,花草樹木、行云飛瀑、江河山澤等奇特紋理圖案,尤其是玉化多彩的“翠”,著實讓人心生憐愛,給人一種爽心悅目的觀感享受,賞者無不驚嘆。龐公石被稱為泰和石、鎮宅石、幸福石,在明清時期,曾被征為御用貢品,陳設于皇家園林。當地群眾視龐公石為神物,選取上好龐公石立于門旁,期望鎮宅驅邪,祈福納祥。20世紀90年代初,在北京舉辦的一次龐公石展覽會上,因該石形質色紋俱佳,一時觸動石界,被譽為“中國一絕”。
龐公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廣泛用于雅室裝點,園林美化,饋贈佳賓,同時又有養生、靜心、遐想、健身之功效,民間常把它視為吉祥的象征。近年來,清水縣加工生產龐公石的企業與個體藝人不少,且各具特色,品種繁多,遠銷北京、廣州、青海、寧夏,和甘肅各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一躍成為清水縣的旅游商品。(圖/文清水融媒記者 劉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