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遠門鎮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不斷探索食用菌種植產業發展新路子,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開了特色產業發展新局面,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也“串”起了鄉村振興大產業。

遠門鎮廟臺村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促增收”的產業發展思路,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發展特色產業,依托原有安業村中央三部委黑木耳種植項目的基礎和經驗,在廟臺村投資220.6萬元,建成食用菌基地1處,黑木耳大棚10座,晾曬大棚1191㎡,蓄水池2座。

4月12日,記者來到廟臺村食用菌基地,10座鋼架大棚依次排開,大棚外一座長長的“傳輸橋”將一筐筐菌棒傳送到棚內,棚內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們有的擺放菌棒,有的給菌棒打孔、接種,再被撿起碼放整齊進行養菌。放眼望去,一排排潔白、整齊的黑木耳菌棒,繪出了一幅幅鄉村產業興旺的美麗畫卷。


“至目前,產業園木耳種植大棚滿負荷可容納25萬個菌棒,2023年入棚菌棒20萬棒,產出成品干木耳2.4萬多斤,年產值達65萬元以上。項目運營后為村集體帶來6萬元以上的穩定收益。同時,優先吸收村內勞動力就近務工,每年可以穩定就業30人,2023年發放勞務費9.8萬元。今年基地已訂購木耳菌棒24萬棒,預計將產出成品干木耳2.8萬多斤,年產值達70萬元以上。”遠門鎮廟臺村包村領導趙尚斌說。

廟臺村食用菌產業園的建設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就近就業的機會,也為群眾發展黑木耳產業注入了動力。據了解,遠門鎮還適當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其中,通過企業供菌棒、教技術、包銷售的模式,發展起了致富產業,實現了增收目標,也有效帶動了以黑木耳種植為主導的蔬菜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園區化方向發展,使食用菌產業園區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農穩定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好門道”。

下一步,遠門鎮將繼續開拓銷售渠道,通過“黨支部+產業基地+合作社+農戶+企業”管理模式,做好產銷銜接,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同時,按照“統一菌棒生產、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管理、統一品牌創建、統一保底收購”管理要求,做強黑木耳產業,增加群眾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圖/文清水融媒記者 王利萍 魏嘉盺 編輯:張平安 責編:王玉芳 編審:劉紅艷)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