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至小滿,麥田漸豐,萬物漸滿,清水青綠為底,枝頭爛漫。
與清水夏日相約,綠樹濃蔭,水天一色,無論是來一場Citywalk,還是打卡多樣景觀,你想要的樣子清水都有!

“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花舞北山月季花海、七彩水滑、圍爐煮茶等娛樂悠閑活動精彩紛呈;邽山生態園牡丹花開,身著漢服的游客在馥郁花香中打卡美景;非子牧場牛羊信步,草色青綠,盡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草原體驗;夜幕降臨,清水夜市小吃鱗次櫛比,美食香味撲鼻,熱鬧非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清水作為全國全域森林康養試點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不斷擴大城市綠色版圖,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重要位置,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依托好山好水發展特色產業,將賞花“顏值”變成經濟“產值”。近年來,清水縣塑造多元旅游業態,滿足群眾多層次立體化需求,緊貼“吃、住、行、游、購、娛”各方面需求,深入挖掘本地旅游資源,不斷探索“旅游+”多元融合,春日丁香為媒迎賓朋,夏日軒轅文化搭臺辦盛會,秋日層林盡染賞紅葉,冬日觀雪玩轉冰雪運動。

清水縣發揮生態優勢、突出鄉村特點,促進和美鄉村建設,開發了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谷坨民宿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讓游人盡享“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妙趣。溫泉村打造田園采摘、特色農業、研學康養等新場景,融合農家樂鄉土美食、水景街游樂設施、夜間篝火晚會等,形成多元一體化發展的鄉村文旅消費圈。沙棘汁、黑木耳、扁食、油餅等各類清水特色產品成為桌上餐,贏得旅客一致好評。鄉村旅游不僅滿足群眾旅游休閑要求,更成為了促進農民增收、拓寬鄉村振興的新渠道。

“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

若說清水的地標性建筑,非軒轅黃帝雕塑莫屬。肇起文明,薪火相傳,他矗立在軒轅廣場正中,手持寶劍,靜默端肅,守護清水一方山水。傍晚來臨,軒轅廣場熱鬧非凡,孩子們肆意玩耍,充滿律動的廣場舞喚起人們的運動節拍,二胡等樂器不斷響起,歡笑、悠閑、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

清水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構建以縣城為中心的全域旅游核心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景區道路、游客服務中心、治未病中醫養生館、文旅農康產品展銷館、公共旅游廁所、公共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及綠化美化工程提檔升級,運動訓練、健康保健、溫泉洗浴、休閑娛樂、住宿餐飲、會議培訓、生態旅游、休閑養生、理療康養等旅游業態方興未艾,充分發揮旅游為民利民的積極作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清水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秉承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清水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圍繞軒轅文化深入挖掘、有效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現代與古意交融、美觀與實用兼具的休閑空間。

自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置邽縣至今,上邽古城清水已有2712年的建縣史。軒轅黃帝于清水誕生。多年來,清水縣深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軒轅文化為內涵創作的軒轅鼓舞,每逢重大節日節慶活動便會精彩上演。以《黃帝內經》“治未病”思想為基礎,創新推廣的康養文化聲名遠揚,古老文化在今日清水再次熠熠生輝。清水也是西漢名將營平侯趙充國,唐始祖李虎的故里,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西征時病故的地方。始祖文化、齊家文化、先秦文化、漢唐文化、宋金文化等主流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積淀。清水縣境內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00余處,其中國保單位2處,省保單位5處,縣保單位55處。博物館館藏文物達10000多件,其中國家級珍貴文物1296件,李崖遺址被列為2011年全國重大文物考古發現第13位。來清水,共同感受歷經千年悠長時光沉淀的“華夏文明之源、軒轅文化之鄉”的獨特魅力。


醉美清水,暢游一夏。青山送柬,綠水相邀,清風舒爽,繁花爛漫,夏日來清水,同賞綠水青山,共享美好旅程。(清水融媒 張錦華 編輯:張平安 責編:王玉芳 編審:劉紅艷)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