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端午的清水,粽子的甜膩味布滿大街小巷,孩子們的身上掛滿各式荷包,鱗次櫛比的民居前裝點著青翠艾葉……處處皆是端午的文化韻味。
在清水,拔艾插柳、綁花線、踩露水、吃粽子等習俗寄予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訴說著文明雋永。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清水家家戶戶門前要折艾草、菖蒲掛于門前。《孟子》中記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懸艾是一種很好的空氣消毒法。在如今,屋檐懸艾的消毒功能逐漸減少,而成為了象征驅邪、避禍、平安的民俗符號。
綁花線是清水人端午必做的事情。五彩的絲線在手中不斷揉搓,一條五彩花繩也就形成了。民間說法,農歷五月是一個不吉祥的月份,又稱為“惡月”,而五彩線象征著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金木水火土,小孩子帶上能夠避免毒害入侵,長命百歲。

“端午日晨,田夫赤足于草中行,盡沾露水,謂踏草露水,以祛泥中溫熱之氣,去夏秋癰痛之苦”。清水端午節有“踏百草、擺露水”的習俗,踩露水對身體大有裨益,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
清水的端午,是伴著粽香的,糯米清洗干凈,拿起煮好的粽葉,將粽葉包裹成圓錐形,放入鍋中,文火慢燉。糯米的清甜裹挾著肉香,端午這天的粽子就出鍋了。還有渣油餅、蒸甜醅、面皮等美食也是這天必不可少的美食,一家人圍坐一起,享受著美食佳肴,天倫之樂。

端午節在清水人眼中,是與春節、清明、中秋并列的四大節之一,在習俗中,該節又等同于感恩節。凡出嫁的女子均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定親未婚的男子要去女方家看望女方父母,欠有恩情者均要到恩人家登門酬謝恩人,所帶禮品有煙酒、粽子、糕點、茶葉、蜂蜜等,在天水,俗稱為送節。

除民俗活動以外,清水縣打造多樣群眾文化活動,為端午節營造濃厚節日氛圍。舉辦賽詩會、詠詩會,讓群眾在詩詞不斷增強愛國情懷,感受傳統文化;組織志愿者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特困家庭、貧困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開展送粽子、送溫暖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營造團結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和溫馨和諧的節日氛圍;邀請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開展宣傳宣講活動,組織開展專題講座、文創展播、知識競賽,加強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闡發;組織文明禮儀、文明交通、文明勸導、文明餐桌等宣傳教育活動,弘揚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過節理念;開展包粽子、繡香包、編花繩、采白艾、沾晨露等形式多樣的習俗體驗活動,讓群眾在民俗中感受文化魅力。

多樣的民俗項目為群眾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增強了群眾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自信,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與滿足感。
一個節日,傳承古今。端午節,走在清水街頭,如同體驗一場跨越千年的民俗之旅。歷久而彌新,清水的端午故事融入日常、傳承發展,并不斷更新著時代內涵。(清水融媒張錦華)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