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水縣融媒體中心推出《亮特色 看發展》系列報道,帶您領略全縣18鄉鎮農業農村工作亮點,感受基礎設施建設的堅實步伐,見證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以及項目建設的創新實踐。
今天,我們帶您走進清水縣山門鎮。
打造“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 為鄉村振興“畜”能

白楊樹草畜一體項目總投資241.85萬元,計劃新建生產車間720平方米、倉庫150平方米、綜合用房72平方米、建設場區防護圍欄300米;硬化道路、廠區場地800平方米;購置自走式青飼料收獲機1臺。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土地占補平衡、前期測量等工作,預計于今年9月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項目建成后,由白楊樹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進行運營,村集體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其中40%用于村集體經濟積累,40%用于帶動本村監測戶和脫貧戶增收,20%用于村級公益性事業建設,預計年產量5000噸優質飼草料,收益300萬元,凈收益約60萬元。同時白楊樹村今年種植飼草玉米600畝,目前已完成種植,現處于出苗階段,每畝預計產量5噸,將為生產基地提供飼草3000余噸。

近年來,山門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采取“黨支部+幫扶單位+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技術指導,持續壯大草畜一體產業,全鎮現種植飼草玉米1500畝、養殖各類畜禽10272頭(匹、只),并依托白楊樹村飼草加工基地建設,探索發展“養、種、加、銷”一體有機循環農業模式,積極推動種養結構轉變,在降低經營風險、保護環境的同時,極大提高了群眾收益,走出了一條農林牧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探索“林地+中草藥”林下經濟模式 帶領群眾走上增收致富“快車道”

山門鎮林下中藥材種植試驗基地位于山門鎮觀音村姚林子梁,海拔2100米,由清水縣清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實施,總投資80萬元,按照株距0.3米,行距0.4米的建設標準,種植淫羊藿80畝,現已全面完成種植,預計可實現鮮莖葉畝產200公斤、種子畝產0.5公斤,其中鮮莖葉每公斤40元,種子每公斤3萬元,年收入將達到192萬元。該基地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可帶動本村群眾30人就地就業,預計年增加務工收入18萬元(其中監測戶3戶11人增收2.6萬元),在鼓起村民“錢袋子”的同時,通過今年的試種,積累中藥材種植和田間管理的經驗,真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近年來,山門鎮立足豐富的林地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和適宜的氣候條件,持續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探索“林地+中草藥”的林下經濟模式,盤活利用閑置林地,大力發展特色中藥材種植產業,通過“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一批、村集體合作社領辦一批、鼓勵種植大戶發展一批、發動群眾參與種植一批”的“四個一批”發展方式,推廣種植各類中藥材950余畝,其中冬花430畝、獨活203畝、紫蘇165畝、半夏36畝、苦參30畝,板藍根、射干等都有種植,帶動農戶70余戶,年用工超過3000人次,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帶領群眾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山門鎮山門村: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深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山門村轄7個自然村,265戶1073人,是一個回漢雜居村,群眾居住比較分散,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欠賬較大。近年來,山門村以高質量創建縣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統攬,堅持“三個同步”,全面提升和改善村容村貌,深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當前任務和群眾需求同步謀劃。2023年,針對石洞山水患影響和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積極和幫扶單位省委政策研究室對接,爭取山門村水毀溝渠修復工程項目資金100萬元、山門村排洪溝水毀修復工程項目資金150萬元,新修排洪渠760米、新建農機橋1處、維修水毀路面613平方米、維修道路375平方米,徹底解決了山門村265戶群眾受水患影響的問題。今年又積極和縣交通局對接,謀劃馬堡村至石洞山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項目,進一步補齊村莊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村莊建設和綜合治理同步落實。持續鞏固“六清六查”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道路村莊綠化專項行動工作成效,緊緊圍繞“14+6+5”建設內容,扎實推進縣級和美鄉村創建工作,埋設污水管網5177米,硬化巷道8265.5平方米。開展以“八不”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專項整治行動,促進村莊常清潔、家園常干凈,認真落實巷長制、門前“三包”責任制,清理溝渠4公里,治理亂堆亂放6處,拆除危舊房屋18間,維修破舊房屋16間,整治藍頂房4100余平方米,拆除殘垣斷壁160米,落實戶廁改造11戶,新建綠化帶4公里,打造小節點5處,新建小菜園12處,移栽杏樹、梨樹等鄉土樹種50棵,其他綠化樹種70余棵,各類花卉1.2萬株,鄉村顏值得到全面提升。大力推行“積分制”“網格化”等管理模式,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30余場次,切實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新格局。

集體經濟和群眾增收同步提升。堅持把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作為強村富民的有力抓手,立足全鎮食用菌產業片帶建設,高標準打造山門村黑木耳生產基地,建設木耳種植棚7座,晾曬棚2座,種植菌棒4.5萬棒,年產黑木耳5000斤,同時積極動員15戶群眾發展地擺木耳0.2萬棒。在鞏固發展傳統農業基礎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種植漢麻300畝、金銀花120畝、飼草玉米200畝,萬壽菊130畝、中藥材380畝,多元化發展特色產業。持續健全完善“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把更多增值收益留給群眾,帶動全村122戶群眾發展產業和在產業鏈上務工,預計年底實現村集體收入55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11000元。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