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特色 看發展
清水縣豐望鄉篇:“多點開花”產業興鄉村振興動能足
近期,清水縣融媒體中心推出《亮特色看發展》系列報道,帶您領略全縣18鄉鎮農業農村工作亮點,感受基礎設施建設的堅實步伐,見證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以及項目建設的創新實踐。
今天,我們帶您走進清水縣豐望鄉,一探那些令人矚目的農業發展亮點。

豐望鄉紅灣村中藥材產業種植基地
近年來,豐望鄉因地制宜,緊跟全縣中藥材產業鏈發展步伐,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引進中藥材種植企業,培育和壯大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拓寬群眾增收路子,帶領廣大群眾走向致富路。紅灣村中藥材種植點地處紅灣村橋子溝,今年共種植中藥材700畝,其中知母200畝,丹參200畝,板藍根300畝。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紅灣村橋子溝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濕潤、土壤肥沃、環境污染少,轄區內孕育了豐富的野生中藥材資源,是優質中藥材的種植基地,非常適宜種植知母、丹參、板藍根等中藥材。
專班推動工作提質增效。為進一步做好紅灣村中藥材種植點建設,鄉黨委、政府成立工作專班,由主要領導統籌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包村領導和農業技術人員包村包灣場,駐村干部和村組干部包地塊,及時深入田間地塊,對知母、丹參、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進行現場指導、協調、檢查,充分發揮專班促進作用,推動中藥材產業規范發展。
做好技術保障確保成活率。堅持將提升苗木栽植成活率作為中藥材種植的重中之重,邀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在選擇土地時,選擇了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在整地時,對土地進行了深翻和平整,改善了土壤結構及土壤的透氣性;在栽植時,根據藥材的生長周期和生長速度來合理安排種植密度與栽植時間,并對即將栽植的苗木根須適時進行浸泡,積極調節苗木體內生物酶的活性,有效提升了苗木的成活率。
招商引資確保種植成效。通過主動招商,引進安徽亳州昊森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春季栽植時,企業墊資60%提供種苗并在種植過程中提供技術指導。中藥材采挖后,市場價高出保底收購價時企業按市場價收購,市場價低于保底價時企業按簽約價收購,再將種苗費用扣除,最大限度保障產業收益。

豐望鄉徐山老舊果園改造示范點
2024年,豐望鄉深入貫徹落實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著力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部署要求,搶抓全縣果園改造提升獎補政策機遇,緊盯蘋果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按照“改造一園、帶動一片、提升一帶”的目標,聚力打造徐山-付崖350畝老舊果園改造,有效助推蘋果產業迭代升級。
建機制、靠責任,強化組織抓推動。堅持“穩面積、提質效”的總體原則,緊緊圍繞“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的工作思路,嚴格按照全縣建設要求,及時建立“主要領導統籌抓、包片領導親自抓、鄉村干部協助抓”的工作機制,明確任務分工,靠實各方責任,定期研究部署,深入一線推動,穩步推進蘋果產業基地建設。
高標準、嚴要求,全員上陣抓建設。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引領的精品原則,深入優化建設思路、統籌落實總體謀劃,動員群眾全面參與,組織干部輪番上陣,先后動用挖機2臺、鏟車2臺、大型拖拉機2臺,調配勞力800人次,儲備化肥30噸,在高質量完成腐敗果園清理、土地平整、豐產溝建設、秸稈回填等基礎性工作的基礎上,采取“果園+黃豆”套種模式,嚴格按照3米*4.5米的栽植規格,栽植蘋果苗木1.75萬株。
引科技、強支撐,深化培訓抓成效。堅持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原則,以精心培育一支愛果樹、懂果樹的專業技術隊伍為目標,嚴把技術規程,強化培訓指導,邀請縣專業技術人員從規劃果樹種植、施肥澆水、拉枝修剪等關鍵環節入手,對合作社負責人、種植大戶開展技術培訓2期,深入落實各項標準化措施,全力強化實用技術支撐,有效保障蘋果基地建設質量。

豐望鄉槐楊村鄉村建設簡介
槐楊村位于豐望鄉政府所在地,全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四個自然村現有人口224戶925人,全村耕地5778畝,林果面積1200畝,村主導產業以花椒,核桃等干鮮果種植和勞務輸轉為主,主要經濟來源依靠花椒種植和勞務收入。今年以來,槐楊村充分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村美院凈鄉風好、業興民富集體強”為目標,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強示范、抓整治、優設施、育產業、促文明,全力打造美麗宜居、業興村強、民富人和的和美鄉村。
聚力規劃定位明思路。以村莊規劃為先導,緊密依托村情實際,在重點做好公共基礎設施補短板和基本公共服務促提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按照“一村一業一韻”建設思路,群策群力建設花椒產業園,全面推廣“產業融合互促型”鄉村治理模式,將槐楊村打造成為產業優勢明顯、農民富裕富足、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整潔、鄉村治理有效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聚力硬件建設夯基礎。依托項目支持,緊緊圍繞群眾急難愁盼的水電路網等必要基礎設施,采取填平補齊、完善功能、打造提升的方式,硬化巷道3261平方米、建設污水管網995米、新砌護坡1959立方米、建成晾曬場1處、垃圾回收點4處,持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功能完善的和美鄉村建設。
聚力產業發展強內功。槐楊村把花椒作為主導優勢產業全力培育,著力打造花椒產業示范片帶,現已建成高標準花椒園1260畝,不斷探索科學管護方式,對老樹、病樹進行更新栽植、補栽補植,切實做好綜合管護,保證花椒產業長遠發展。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路子,種植萬壽菊155畝、核桃100畝、冬小麥100、蕎麥80畝,持續促進群眾增收。
聚力環境衛生促提升。依托槐柏路美化綠化開展周邊路域環境大整治,重點對槐楊村沿線的路肩和花帶進行整修,提升路域環境顏值。拆除危房5座,拆除舊磚瓦墻50米,新砌石墻30米,騰挪柴草46余處,對村廣場、村陣地、通村路、邊溝渠等死角衛生進行大清理、大整治,累計清理垃圾10余噸。栽植紅葉李260棵,云杉260棵,金葉榆50苗,塔柏350苗,移栽鄉土樹種15棵。打造小節點3處,栽植桃樹7棵,薔薇70苗,石楠25苗,連翹500苗,月季1000苗,黃楊20苗,打造小菜園7處800平方米。
聚力鄉村治理轉民風。堅持把鄉風文明作為鄉村建設的靈魂,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目標,堅持五治融合,持續推進移風易俗,修訂完善“一約四會”,廣泛開展“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庭院”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引導群眾向先進榜樣看齊,自覺抵制高價彩禮、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大力弘揚時代新風,進一步匯聚了鄉村全面振興強大精神力量。

豐望鄉王楊村木耳產業園區示范點
今年以來,豐望鄉堅持把木耳產業發展作為群眾持續增收的有力抓手,立足全縣“一地兩區”發展定位,聚集“六大特色產業板塊”,搶抓全縣食用菌全產業鏈建設政策機遇,聚集全鄉木耳產業“三年規劃”行動方案,嚴格按照“沿河筑堤、沿堤建棚、按棚種耳”的要求,先后建成木耳大棚80座,占地面積約33300平方米。
木耳產業運營情況。豐望鄉按照“黨建引領、項目帶動、合作社經營、群眾參與”的發展思路,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由黨支部牽頭,將80座木耳大棚作為固定資產確權到王楊村、柏樹村、陳馬村,租賃給柏強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由柏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具體負責運營,按照項目總投資的6%進行分紅,帶動50戶監測戶和脫貧戶增收,同時,農戶可以通過參與木耳大棚搭建、管護、采摘等增加務工收入,預計全年可帶動400人就業用工,帶動用工人員增收24萬元左右。
生產及銷售情況。主要種植品種為青優和黑豐2號,一年分兩茬種植(春耳、秋耳),春耳從3月份到7月中旬完成種植采摘,秋耳從8月中旬到11月完成種植采摘。棒均產量為1兩—1.3兩,棚均產量2600斤,80座棚預計年產量達19萬斤。主要銷售到東北、山東、浙江、無錫、天水等地。銷售單價為31.8元左右,棚均銷售額達8萬元,減去前期投入和支出,每座棚凈收入2萬元左右,80座棚預計凈收入120萬元左右。
品牌建設情況。堅持木耳產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園區化”的發展思路,力促木耳產業從種植模式、田間管理、品牌建設、市場經營等環節向規范化、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健全融入縣域公共品牌“初祖農耕”,完成“霞韻”商標注冊、產品包裝及有機認證。大力發展電商產業,建成配套設施齊全的電商綜合服務中心1處,可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