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特色 看發展
清水縣白駝鎮篇:產業引領促發展鄉村振興正當時
近期,清水縣融媒體中心推出《亮特色看發展》系列報道,帶您領略全縣18鄉鎮農業農村工作亮點,感受基礎設施建設的堅實步伐,見證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以及項目建設的創新實踐。
今天,我們帶您走進清水縣白駝鎮,一探那些令人矚目的農業發展亮點。

楊坪村:“四個堅持”聚力和美鄉村建設
楊坪村位于白駝鎮西北部邊緣地帶,距鎮政府所在地11公里,省道218線、縣道045線穿境而過,交通較為便利。全村下轄楊坪、盤道新村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共有285戶1078人。近年來,楊坪村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積極挖掘當地文化資源,緊扣“14+6+5”建設標準,按照“規劃引領、項目帶動、群眾參與、整體提升”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村在綠中、人在景中、景在畫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堅持項目帶動,打造宜居新村。建立“主要領導統籌調度、包村領導蹲點包抓、鎮村干部全力落實”的責任體系和“日調度、周督導、旬匯報、月評比”的推進機制,全力抓好示范村建設。2023年以來,共投入資金320.55萬元,硬化巷道8360平方米,新修產業路4000米,拓寬主干道1490平方米,維修破損路面820平方米;新修垃圾池1座,水渠500米,鋪設排水管網875米,砌建護坡1753.5立方米;在駝泉灣新建廣場1處,安裝防護欄320米,建造道牙子220米,精心打造“村美院凈鄉風好、業興民富集體強”的和美鄉村。
堅持綠化美化,擦亮生態底色。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扎實開展綠化美化工作,引導群眾在房前屋后院內院外移栽果樹黃桃20棵,栽植丁香1100株,薔薇280株,冬青球30株,竹子1200余株,月季340株,大麗花150株,種草坪600平方米,種植百日草等花卉450平方米,沿村南北主干道打造綠化環線800米,打造小節點3處。緊盯環境衛生薄弱點和死角,對村道小巷、房前屋后等亂堆亂放進行集中“地毯式、全覆蓋”清理,拆除空心院落15座,挪移柴草和亂堆亂放90處,清理各類垃圾12噸,建造小菜園10個1200平方米,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提升,留住了夢里的鄉愁,融入了現代的生活。
堅持產業培育,拓寬增收渠道。楊坪村結合撂荒地整治,種植馬鈴薯300畝、萬壽菊120畝、金銀花65畝,款冬花、板藍根等中藥材560畝,蘭天26號冬小麥180畝,飼草玉米30畝;發展養牛5戶32頭,養豬2戶25只,養羊3戶35只;投資50萬元建造冬暖式地坑大棚1個1800平方米。探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支持本村清水縣至達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租賃姚黃村大棚種植辣椒、西紅柿、梨瓜等,帶動村民務工50余人,人均創收2000元以上。
堅持“三治”融合,深化鄉村治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體系,探索建立“一規樹風+三委治村+四會理事”的治理思路,將禁毒禁賭、贍養孝敬老人、限制紅白禮金寫入村規民約,夯實自治基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強調解隊伍,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選聘人民調解員5名,培訓法律明白人6名,調度網格員、群防群治隊員等開展常態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白駝鎮姚黃新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
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全省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精神,特別是任振鶴省長講話精神,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生活好、能融入”這一目標,堅持把避險搬遷與和美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效。姚黃村搬遷點占地150畝,計劃安置群眾216戶,2023年搬遷的135戶已全部入住,并完成拆舊復耕;2024年搬遷的16戶已基本完成建設任務,2025年搬遷的65戶已開工建設。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圍繞“三個到位”抓項目建設,確保群眾“搬得出”。一是規劃引領到位。在建設之初,我們組織了200多名村民深入縣內外進行了參觀考察,反復比選了35種戶型。由于姚黃村大多數農戶以4—6人三代以內生活,三個臥室能滿足居住需求的實際,經過分析研判,最終確定了單體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8平方米一層四室一廳一廚一衛,前有生活區后有生產區的房屋戶型。二是群眾參與到位。堅持開門搞規劃建設,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機制,推選理事會,全面負責搬遷工作。在關鍵的四個方面由群眾深度參與,讓群眾說了算(搬遷點選哪里群眾說了算,房屋戶型和風貌群眾說了算,房屋由誰來建群眾說了算,工程質量過不過關群眾說了算),通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充分體現民意,有效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實現從“要我搬”到“搶著搬”。三是服務保障到位。我們會同自然資源、住建等職能部門,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堅持從規劃、布局、水、電到基礎設施建設全時段、全過程服務,全方位、全天候監管,確保建的好、質量高、進度快。
二、緊盯“三個突出”抓設施完善,確保群眾“住得好”。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一是突出基礎配套。全面落實“10+5+N”政策(每戶發放補助資金10萬元,落實貼息貸款5萬元,配套旱廁改造資金0.4萬元、舊房拆除復耕資金0.3萬元;同時,在搬遷點周邊配套產業資金),整合各類資金,一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設休閑廣場、文化長廊等,最大限度為搬遷群眾提供便利。二是突出便民服務。依托相鄰鎮政府的區位優勢,圍繞群眾上學、就醫、購物等公共服務事項,積極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針對電線、網線雜亂等問題,在建設中積極和電線、移動、電力等部門溝通協調,堅持將電、網線路統一沿住戶房屋接入,方便了群眾大功率用電和網線接入,杜絕了飛線現象;針對群眾污水排放、垃圾處理問題,統一鋪設了雨水、污水管網,實現了雨水集中收集、污水統一處理、垃圾分類處理。三是突出綠化美化。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引導群眾在房前屋后院內院外栽花種草、移植鄉土樹種,在搬遷點栽植各類花草樹木18個品種16萬株,實現了“家在綠中、人在景中、景在畫中”。
三、立足“三個特色”抓產業發展,確保群眾“能致富”。堅持以發展特色產業為主線,拓展產業培育空間,開辟農民增收渠道。一是壯大特色產業規模。在抓好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按照“川區設施農業、山區特色農業、林緣區康養農業、園區化發展畜牧業”的發展布局,建成了小雜糧基地、蔬菜基地、木耳基地、中藥材基地和養殖基地,搬遷群眾依托基地自己發展產業的達40戶,在基地務工的有160人,做到家家戶戶都有增收產業,讓群眾既住上“好房子”、又過上“好日子”。二是建設特色產業車間。充分挖掘當地特色資源,建成夢美紅蕎殼養生枕、隴先緣艾草、養寧堂槐花、華爾姿服飾加工基地,吸納120余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研發中醫養生枕、艾條、艾香和康養茶等產品5大類69種,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三是打造特色產業品牌。認定隴先緣艾草、金土源花椒、夢美紅養生枕等“三品一標”農產品6個,提高了產品競爭力,提升了產業附加值。

白駝鎮化嶺村木耳大棚
白駝鎮化嶺村地處白駝鎮西南部,距鎮政府3公里。轄小莊、寺灣、蘆子灣、大莊、朱山、馬山6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66戶712人,全村耕地面積3624畝,202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132元,村集體經濟收入72萬元。
為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群眾穩定增收,化嶺村立足本地產業特點及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黑木耳種植產業,2022年,鎮村兩級爭取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170萬元,在化嶺村新建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處,建設鍍鋅管架構木耳生產大棚15座,晾曬棚3座,蓄水池3座,機井2處,砂化道路1080平方米,修建排水渠250米,占地總面積約6720平方米。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由化嶺村黨支部牽頭,柏強種殖農民專業合作負責具體經營。村黨支部對合作社種植全過程跟蹤并監督指導,及時溝通協調解決產銷問題,確保菌棒品質和產品質量。
一個大棚能吊2萬個菌包,成熟后預計能采摘2600斤干木耳,每年可種植黑木耳兩茬,每茬種植菌棒30萬棒,15座大棚年收益160萬元,按照項目投資資金的5%每年給村集體分紅8.5萬元,帶動化嶺、白駝、姚黃等周邊群眾30余人常年務工,人均純收入每月2000元以上。今年預計采摘黑木耳13噸,產值120萬元。
白駝鎮童堡村木耳大棚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旺則鄉村興。白駝鎮童堡村立足村情實際,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黑木耳產業,把“小木耳”做成“大產業”,穩農就業,助農增收,賦能鄉村振興。
白駝鎮童堡村食用菌黑木耳大棚于2023年11月建成,總投資175.55萬元,其中建筑安裝工程85.55萬元,運營主體自籌90萬元,占地16畝,建設吊帶式木耳種植大棚11座4000平方米、晾曬大棚6座1200平方米、新建蓄水池1座、機井1座、配套新建培訓室1間20平方米,引進清水縣聚賓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運營。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產業發展模式,以村集體租賃、企業承租的方式經營,每年按照項目投資的5%提取4.3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動員周邊群眾積極參與木耳菌棒養菌、打孔、吊袋、地擺、澆水、采摘、晾曬等工作,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土地和勞動力雙收益,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預計年產值可達200余萬元,全年可帶動附近群眾務工200余人次,戶均增收1.8萬元。

白駝鎮化嶺村設施蔬菜大棚
白駝鎮化嶺村地處白駝鎮西南部,距鎮政府3公里。轄小莊、寺灣、蘆子灣、大莊、朱山、馬山6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66戶712人,全村耕地面積3624畝。
近年來,白駝鎮化嶺村以縣十六次黨代會提出的“一地兩區”發展定位和構建“六大特色產業板塊”為導向,搶抓東西部協作幫扶機遇,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帶動群眾增收為目標,采取“合作社+村集體+農戶”運營模式,全力抓好蔬菜大棚建設。
一是高標定位,建設新型大棚。化嶺村堅持把發展設施蔬菜大棚作為擴產延鏈、增加群眾收入的主要措施,按照高效、特色、高端的要求,依托東西部協作社會幫扶資金項目,建設高標準日光大棚40座,配套建設100平方米鋼結構保鮮庫一座。2022年,通過爭取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170萬元,新建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處,建設鍍鋅管架構木耳生產大棚15座,晾曬棚3座,蓄水池3座,機井2處,砂化道路1080平方米。建設的大棚,配套了溫度、濕度、水分、光照等環境因素智能化監測系統,可自動通風卷簾、自動施肥灌水,一年四季種植,提高生產效率和水肥利用率,降低生產費用,在全縣范圍內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二是聚焦增收,大力推廣新品種。為使種植的蔬菜品質更好,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群眾收入持續增加,化嶺村堅持從蔬菜品種著手。化嶺村和天津市農科院蔬菜所簽訂合作協議,并從天津市農科院蔬菜所采購種子和苗木,引進種植風味濃郁紫西紅柿、普羅旺斯西紅柿、津優308黃瓜、七星沙窩蘿卜、四季小香蔥等新型農科產品。原種植的一般西紅柿市場售價1.5元,引進的紫西紅柿市場售價可以達到3-3.5元,使種植戶的收入實現翻倍增加。
三是創新模式,聯農帶農效應明顯。采取“合作社+村集體+農戶”運營模式,全力推進設施大棚建設。化嶺村引進具有豐富種植經驗的清水縣景園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40座設施蔬菜大棚,合作社按照每年每座大棚2000元標準付給村集體租賃費,村集體經濟每年可增收8萬元;蔬菜大棚種植過程中,吸引化嶺村35戶農戶主動參與其中,帶動農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同時,引進清水縣聚賓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項目固定資產歸化嶺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入股合作社經營,每年按照項目總投資的5%支付資金分紅,每年可種植黑木耳兩茬,每茬種植菌棒30萬棒,可獲得純收益120萬元,帶動化嶺、白駝、姚黃等周邊群眾30人常年務工。

白駝鎮農產品深加工循環利用項目
近年來,白駝鎮搶抓清水縣加快推進康養及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調整思路和發展模式,積極推進養生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為擴大經營規模,深度研發康養及大健康產品,2023年,白駝鎮積極申報農產品深加工循環利用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460萬元,其中申請財政資金202萬元,自籌資金258萬元。白駝鎮依托財政資金202萬元,新建480平方米鋼構結構養生枕生產加工車間1座,鋼構結構原材料庫房350平米,護坡工程120方,同步實施防護工程和溝渠治理,并建設蕎麥成殼加工生產線一條。自籌資金258萬元,主要用于采購輸送提成機、蟲卵消殺設備、枕頭自動填充設備、工位操作臺案、縫紉設備、原料半成品收納箱、裁布設備、庫房貨架、庫房原料站板和枕頭塑封等設備。
該項目建成后,項目固定資產及設備所有權歸白駝村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入股甘肅養源清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運營,由承租方每年向白駝村支付財政補助資金的6%作為租賃費,其中80%用于村集體經濟積累,20%用于帶動本村至少10戶監測戶和脫貧戶等低收入戶增收。目前,甘肅養源清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共研發生產中醫養生枕頭24款46種花色,借助國家能源局消費幫扶和縣內康養產業政策,2023年銷售收入突破300萬元,帶動48名群眾就業增收,帶動本村新增蕎麥種植面積400余畝。

白駝鎮永安村溜溜灣小麥良繁種植基地
白駝鎮永安村位于白駝鎮東北4公里,下轄2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7戶1102人,耕地面積6247畝,2023年人均純收入11032元。
白駝鎮永安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糧食安全底線思維,筑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在溜溜灣打造1300畝小麥良繁種植基地1處,種植隴原系列冬小麥400畝,蘭大系列冬小麥900畝,涉及2個種植主體。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永安村堅持高標準、精細化植管原則,積極參與鎮政府舉辦的小麥春季田管等技術培訓,嚴格把控小麥田間管理各個環節,精準掌握各類化肥農藥的使用要求,從根本上提升小麥產量,預計每畝產量300公斤,年收益達到140萬元。堅持產業就業“雙輪驅動”戰略,不斷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在春季追肥、病蟲害防治和小麥收割等階段預計可帶動務工1000余人次,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有效解決周邊群眾就業問題。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