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特色 看發展
清水縣隴東鎮篇: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近期,清水縣融媒體中心推出《亮特色看發展》系列報道,帶您領略全縣18鄉鎮農業農村工作亮點,感受基礎設施建設的堅實步伐,見證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以及項目建設的創新實踐。
今天,我們帶您走進清水縣隴東鎮,一探那些令人矚目的農業發展亮點。

隴東鎮食用菌產業園
2023年以來,隴東鎮緊緊圍繞全縣“一園三帶、多點支撐”的總體布局,聚焦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化、園區化、集群化發展,在安兒村建成隴東鎮食用菌產業園,走出了全鎮由傳統農業向設施農業轉型的第一步,有力推動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堅持黨建引領,健全統籌推進機制。深入實施村集體經濟聯建發展和“雙強雙提升”行動,成立食用菌產業工作專班,建立由主要領導統籌抓、班子成員具體抓、包村領導和農業中心技術人員包點抓的行政技術雙包抓機制,利用組織優勢將工作力量、群眾力量、技術力量等進行有效整合,實行產業全流程高效管理。
堅持多措并舉,建設高標準園區。充分依托自然優勢和區域優勢,采取項目整合、飛地模式、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等多種措施,以打造高標準食用菌產業園為目標,充分依托銜接項目和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建園,目前共投入項目資金310萬元,其中銜接資金220萬,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90萬。建成生產棚34座13600㎡、晾曬棚14座4000㎡(其中2024年建成生產大棚11座4400㎡)。同時自籌資金50萬元,對園區的道路、管網、排水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提升,建成了交通便利、設施完備、技術齊全的高標準產業園區。
堅持主體培育,加強產銷對接。村集體與天水晨翊農業開發公司簽訂了資產租賃協議,企業聘請了專門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技術人員駐園運營。通過示范帶動,一方面從吊帶、刺孔、掛棒、采摘、晾曬等環節培育鎮域勞動力就近務工,另一方面培育大戶參與生產運營,目前已培育2戶農戶自主經營大棚。同時通過招商引資,與甘肅鑫福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菌棒供貨和訂單銷售協議,供應春季菌棒86萬棒,已經全部掛棒,開始采收。與平涼市2家企業簽訂木耳供貨協議,生產的木耳全部按市場價收購。同時注冊隴蔬源甘味農產品品牌,主動對接商超,切實提升商品附加值。
堅持利益聯結,促進多元增收。不斷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用足用好政策,確保村集體、企業和農戶三方共贏。建成后每年為安兒、廟灣、朱灣3個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8.6萬元,吸納務工5100人次51萬元,聯農帶農50戶5萬元。

隴東鎮中藥材產業
隴東鎮緊緊圍繞全縣農業產業布局,立足資源優勢,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種,認真總結去年試種的成功經驗,今年將中藥材產業作為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轉型調整的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在全鎮種植中藥材6572畝(其中:款冬花5200畝、金銀花1052畝、板藍根200畝、黨參育苗20畝、連翹等其他100畝),努力實現中藥材產業“增品擴規提標”。
專班推動工作提質增效。為進一步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鎮黨委成立工作專班,由主要領導抓總,2名班子成員具體負責,13名包村領導和8名農業技術人員包村包灣場,駐村干部和村組干部包地塊,及時深入田間地塊,對款冬花等中藥材種植進行現場指導、服務、督促,充分發揮專班促進作用,推動中藥材產業規范發展。
政企合作供苗保底收購。通過主動招商,引進岷縣澤民藥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款冬花發展企業,栽植時由企業墊資60%提供種苗,簽訂藥材保底收購訂單,采挖后當市場價高出保底收購價時企業按市場價收購,市場價低于保底價時企業按簽約價收購,再將種苗費用扣除,最大限度保障產業收益。
大戶示范輻射帶動推廣。專門邀請市農業農村局專家開展技術培訓,吸收16戶種植大戶整灣場種植,同時與附近農戶結成對子,在種植、管理、防治、采收關鍵環節為農戶提供全過程技術服務指導,通過輻射帶動推廣農戶自主種植。
村集體讓利于民雙向增收。為鼓勵農戶發展款冬花產業,村集體與農戶達成協議,把產業發展與鄉村治理有效融合,對積分靠前種植意愿強烈的農戶,將去年村集體預留的款冬花種苗以1/3的市場價提供給農戶種植,費用在年底款冬花采挖后支付,帶動全鎮220戶農戶發展中藥材產業,有效增強了村民對“積分制”的參與度和支持度,實現村集體與農戶收入“雙增收”。預計全鎮款冬花產業收入將達到4836萬元,村集體平均增收20萬元以上,農戶畝均增收4200元左右。

隴東鎮石李村500畝金銀花示范點
隴東鎮按照“強支部、建基地、促增收”的產業發展思路,采取“五統一”方式,在石李村建設金銀花示范點500畝,示范帶動全鎮發展金銀花產業。
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基地建設。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原則,結合國土資源三調圖斑,由分管領導帶隊對適宜種植區全覆蓋勘查,在調研論證基礎上確定建設石李500畝金銀花示范點,輻射帶動全鎮金銀花產業穩步發展。
統一打點放線,提高建設標準。按照株距0.8米、行距1.4米的栽植標準,組織責任心強人員統一進行打點放線,一把尺子量到底,確保栽植帶達標規范、整齊劃一。
統一勞力調運,保證栽種時效。統一組織全鎮各村勞力180名進行栽植澆水等工作,集中利用6天時間完成栽種任務,保證苗木到位一批栽植一批,避免因積壓出現死苗現象。
統一技術指導,確保苗木成活。在栽植期間,邀請縣農業局技術人員跟進開展栽植技術指導,科學開展深耕熟地、施肥防害、覆膜保墑、苗木栽植、澆水定根等工作,保障苗木成活、茁壯生長。目前種植示范點苗木成活率達到95%以上。
統一包抓管理,保障建設成效。在產業專班指導的基礎上,成立由分管領導、包村領導、村干部、技術指導員為成員的產業示范點工作組,采取“包地塊、包成活、包指導、包服務”四包責任制,確保示范點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帶動群眾致富增收。

隴東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村莊綠化專項行動工作
隴東鎮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堅持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村莊綠化專項行動為抓手,早部署、快行動、抓落實,扎實推動人居環境和路域環境整治、村莊綠化美化,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一是壓緊靠實責任,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黨委成員包片負責、村書記主抓落實、鎮紀委跟進問效的工作機制,將任務明確到人、分解到村,形成全縣逐級抓落實、限時倒逼推進的工作機制。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至目前,共組織鎮村組干部、公益性崗位、志愿者等600余人,投入機械40多臺(輛),全面掀起大清理、大掃除、大整治工作熱潮。
二是深化示范帶動,提高整治成效。堅持因地制宜、不破不立的原則,對全鎮路域整治、綠化美化、人居環境工作進行整路域、整片帶、整村式統籌規劃,不斷擴大整治成效。建設X307線、分界石至趙峽村白家山、趙峽村花園口至謝溝村3條路域環境整治示范片帶,對沿線路肩進行高標準整治,行道樹重新整理補植,依照地勢建設和整修農耕文化、群眾文化主題小節點3處,小菜園、小花園5處,打造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旅游的精品線路。建設謝溝、安兒等4個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通過連點成片,發揮示范效應,帶動全鎮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標準、提質量、提風貌。
三是強化統籌調度,高質高效推進。實行“日調度、日驗收、周匯報”機制,每天對各村工作進展情況進行統計和驗收,詳細掌握各村工作進度,統籌安排機械和勞力,推動各項工作高效推進。至目前,整修路肩54.6余公里,修剪涂白行道樹1500棵,補植綠化苗木7300余株,拆除危舊房11座、危墻300余米、廢舊圈舍26處,整治亂搭亂建18處,回收廢舊農膜4噸。
四是健全長效機制,鞏固整治成果。嚴格落實“路長制”,鎮級路長每月、村級路長每周至少開展1次巡查,對公路違法違規突出問題進行巡查整治,今年以來,累計開展聯合執法16次,查處違法案件6件。按照“鄉村道鄉村管養”的原則,積極開展每月逢5日“集中養護日”、春秋兩季“農村公路養護百日行動”,開展路面保潔、路肩整修等日常性養護,營造共管、共養、共享的良好氛圍。

隴東鎮趙峽村鄉村建設
隴東鎮趙峽村轄2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70戶777人。全村有耕地2812畝,林地1794畝,2023年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7元,2023年村集體經濟積累55.6萬元。
今年以來,趙峽村以實施鄉村建設縣級示范村為契機,深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立足鄉村實際,體現村莊特色,尊重農民意愿,促進全村“顏值”“氣質”雙提升。一是規劃引領,精準定位抓統籌。以實施鄉村建設縣級示范村為契機,對全村發展進行詳細規劃,統籌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村治理“五大要素”,推動項目、資金、人才向和美鄉村建設聚力,促進村莊面貌大轉變。同時,采取“周調度、紅黑榜、曬實績”的措施,確保各項任務清單化管理、節點化推進、責任化落實。二是強基為要,補齊短板優服務。堅持因需建設、務實管用、穩步提升的原則,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實施“一事一議”巷道硬化項目5268平方米,新建排水渠729米,檢查井和水箅子76個,漿砌石護坡273立方米,修補破損路面墻面1500平方米,安裝照明設施15盞、購置垃圾桶30個,實施改廁9戶,全面補齊了基礎設施的短板。同時,采取“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群眾參與、投工投勞、工程幫建”的方式,動員農戶對自家房前屋后進行修繕,實現了同步提升。三是宜居托底,美麗家園提質量。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村莊綠化專項行動,先后拆除危舊土房7座,廢棄圈舍2座,騰挪柴草26處,平整場地2000平方米,整治“藍頂房”1.2萬平方米,栽植紅葉李、桃樹、塔柏、冬青、薔薇等花卉苗木共8000多株(棵),建設小花園2處,小菜園3處,小廣場1處,有力提升了“顏值”。四是宜業固本,特色產業促增收。通過集體示范、項目帶動、大戶引領、利益聯結、聯農帶農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今年村集體種植萬壽菊80畝、蠶豆160畝、款冬花60畝、小雜糧30畝,全村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300畝,勞務輸轉341人,通過產業增收致富。五是和美鑄魂,三治融合穩安寧。不斷提高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深化“主題黨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每月定期開展移風易俗、敬老愛老等文明實踐活動,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推行“紅黑榜”“積分制”等有益做法,切實讓精神文明建設融入鄉村發展和農民生活。在本次鄉村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村民的主動參與意識、配合程度等明顯提升,是治理成果的最好體現。六是黨建引領,常態長效促振興。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職責,不斷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加強村干部后備隊伍培養,為鄉村全面振興夯基固本、凝心聚力。探索建立農村人居環境和鄉村治理的長效工作機制,建立環境衛生“日保潔、周清掃、月評比”工作制度,積極開展“黨群說事+”等活動,形成“有事大家說、有話好商量”的濃厚氛圍。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