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正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有冊有典,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已然形成強大文化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信自強、行穩致遠的磅礴動力。
肇啟文明,薪火相傳。軒轅黃帝上承三皇之德,下啟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端,他播百谷草木,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軒轅黃帝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對于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增強文化認同感、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有著重要意義。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清水縣是軒轅故里,歷代史籍文獻和碑文方志史不絕書。《水經注》記載,“帝生于清水軒轅谷”。《直隸秦州新志》記載,“帝生于軒轅之丘,名曰軒轅,今清水縣有軒轅谷”。
延續軒轅文化基因,傳承軒轅文脈精神,清水勇擔歷史使命、接續時代責任,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將深入挖掘研究軒轅文化工作融入到中國式現代化清水篇章的偉大實踐中,推動軒轅文化煥發時代新貌。

清水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先后建成了軒轅廣場、軒轅湖公園、充國廣場、軒轅大劇院、軒轅殿、軒轅祠、軒轅橋等一批扮靚城市名片、增添文化魅力的地標性建筑,形成了以軒轅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景點集群。創排西秦腔歌舞傳奇劇《軒轅大帝》,推出了《華夏文明的曙光》《秦亭與秦文化》《中華文明探源》等一大批學術研究成果,編輯出版《軒轅文化論文集》2期,《軒轅文化》會刊31期,完成了《軒轅故里——清水民間文化志》《軒轅故里新論》等2部學術著作,編輯出版了《軒轅文化論文集》,收集黃帝內經與康養、軒轅文化研究方面論文40余篇。連續舉辦民間祭祀軒轅文化活動,開展《黃帝內經》治未病中醫養生學術交流活動、軒轅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成立中國先秦史學會清水黃帝文化研究中心,全方位挖掘弘揚軒轅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持續擦亮“軒轅故里”文化品牌。

軒轅祠廟宇莊嚴、殿閣儼然,見證中華兒女血濃于水、根本同源;軒轅黃帝雕塑佇立端肅,不僅成為尋根探祖的地理坐標,更成為中外華夏兒女尋求中華文化認同感的精神坐標……生動的軒轅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連接歷史與現代,為華夏兒女同根同祖、同宗同源,寫下生動注腳。清水作為軒轅故里,以文化賦能城市品質,深入挖掘軒轅文化底蘊,強化“文化+”效應,培育文旅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讓軒轅文化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傳承,豐富文化傳承新載體,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黃帝內經》中指出,黃帝“生而神靈”,并“弱而能言”,《黃帝內經》便是其口傳心授傳下來的寶藏。清水作為軒轅故里,將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與《黃帝內經》康養理論相結合,以“治未病”清水中醫養生館品牌建設為抓手,融合發展中醫藥產業等特色產業,打造獨具特色的康養品牌,推動軒轅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前,已建成運營“治未病·清水中醫養生館”52家,研發生產大健康產品70余種,建成生態功能療養區6個,清水溫泉成功創建為省級旅游度假區,康養一條街被評為“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文脈綿延,弦歌不輟,歷史文化遺產資源連接歷史與現代,繼承文化基因與血脈,是賡續文脈華章的寶貴資源。清水縣境內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00余處,其中國保單位2處,省保單位5處,縣保單位55處。博物館館藏文物達10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1296件,李崖遺址被列為2011年全國重大文物考古發現第13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飽含豐富的精神內涵,彰顯了清水縣“華夏文明之源、軒轅文化之鄉”的獨特魅力。“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清水不斷加強文物古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加大文物古建筑保護宣傳力度,切實筑牢安全防線,打造文化IP,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興”起來,讓歷史“活”起來。

黃帝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是華夏兒女認同親近的民族標識、炎黃子孫團結聯合的精神旗幟、中華民族自強前行的力量源泉。深挖軒轅文化歷史資源寶庫,繁榮軒轅文化時代意義,讓軒轅文化在根源之地“老樹生新芽”,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刻意義。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