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水縣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盛夏來清水,您能見到牛羊信步、綠草如茵的非子牧場;馥郁艷麗、花香怡人的花舞北山;小城人家、歲月安然的谷坨民宿……

駕車來清水,道路兩側盡是繁花相迎,各類農家樂服務設施齊全,菜色豐富,吸引不少游客。鄉村旅游不僅滿足游客旅游休閑需求,更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鄉村旅游連接起生態保護、全域旅游和特色產業,是清水縣近年來不斷深入實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縮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清水縣作為全國全域森林康養試點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不斷擴大城市綠色版圖,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重要位置,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以高質量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清水縣依托好山好水,將賞花“顏值”變成經濟“產值”。緊貼“吃、住、行、游、購、娛”各方面需求,深入挖掘本地旅游資源,打造城旅融合和鄉旅融合相協調,努力實現人文歷史與農業生態的有機融合,持續釋放鄉村振興活力。
目前,清水縣完成鄉村綠化美化173.42萬平方米,創建國家級森林鄉村3個,村莊林木覆蓋率達25%以上,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9.9%,縣城綠化覆蓋面積達32.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8平方米,綠地率達36.2%,城區的綠化覆蓋率還在逐年提升。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特色產業。清水縣堅持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進一步拓寬農業內涵和外延,培育形成奶油草莓、麒麟西瓜、黑木耳、羊肚菌等特色鮮明的村域產業。實施農產品品牌提升行動,創建“三品一標”21個、“甘味”品牌5個,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影響力持續增強。

近年來,清水縣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扎實推進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用水保障。健全“戶分類、組收集、村轉運、鄉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大力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和“門前三包”等機制,完成戶廁改造44875戶,全縣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1.6%。拆除亂搭亂建、廢棄棚舍1.2萬余處,引導群眾在房前屋后栽花種竹、移栽鄉土果樹、建設小菜園,人居環境面貌持續改善提升,和美鄉村成為靚麗的風景線。

縣域建設以微地形自然式中國傳統園林造景手法為主,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充分利用城區“金邊銀角”,采用“造型油松+花卉+草坪+景觀石”的方式,高標準完成軒轅大道東西段、西華路西段城區主干道綠化建設,新增城市綠草地13萬平方米,圍繞“十泉十美”歷史文化遺跡精心打造城市口袋公園5個,“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綠色生態不斷增強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保護造福人民、澤被子孫。只此青綠,清水縣向“綠”而行,書寫綠色發展的嶄新篇章。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