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全方位培育農業特色產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著力構建“三品一標”“甘味”“商標”和地方區域品牌“四位一體”的農產品品牌體系,推動干鮮果、中藥材、食用菌、小麥育種、漢麻、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規模化、園區化、集群化發展,扶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真正讓特色產業成為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的“鐵桿莊稼”。

來到白沙鎮趙溝村食用菌產業園區,新建的木耳大棚主體已經完工。村道旁邊的地擺木耳基地內,核桃樹下一排排整齊的椴木樹樁上生長著一簇簇薄而富有彈性的黑色木耳,村民們正在采摘成熟的木耳,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白沙鎮副鎮長李愛國說,“趙溝村以建設木耳專業村為目標,發展大棚吊袋木耳,種植125個標準種植棚,種植菌棒250萬棒,年產木耳30萬斤,產值達1050萬元。發展林下椴木種植800棒,年產160斤,預計收益2萬元。發展田間地擺木耳種植,種植地擺木耳5畝,種植菌棒5萬棒,年產5000斤,預計收益20萬元。”

另一邊,在白沙鎮趙溝村的清水縣食用菌產業園標準化示范種植基地建設項目施工現場,挖掘機來回穿梭作業,工人們正在進行測量、焊接、大棚骨架搭建等作業,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
據介紹,食用菌產業園區占地面積265畝,2024年初開工建設,計劃搭建種植棚125座,晾曬棚70座,連棟溫室4座,烘干車間和培訓室1座。該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年可種植350萬菌棒,年產木耳約42萬斤,產值1600萬元,帶動600名群眾就近務工,為構建清水縣食用菌產業鏈夯實基礎。

風吹麥浪穗飄香,遍地金黃豐收忙。眼下,小麥已經陸續進入收割季。來到清水縣金集鎮馬列灣小麥良種繁育基地,一輛輛收割機穿梭往返,將一排排整齊的小麥卷入機器,麥穗脫粒,裝車歸倉。

“今年以來,通過追肥、病蟲害防治、除雜,基地內小麥長勢良好,經測產平均畝產430公斤,達到了豐收豐產目標。小麥收割后,我們將及時在小麥烘干車間烘干加工,精選優質品種,包衣包裝出售良種,加工小麥面粉和掛面銷售,延長小麥產業鏈條,增加全產業鏈產品附加值。”天水德合豐負責人黃鵬飛說。

在天水德和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烘干車間,運送小麥的車輛絡繹不絕,烘干生產線正在開足馬力24小時作業,確保小麥顆粒歸倉。伴隨著烘干機嗡嗡的響聲,金燦燦的麥子進入輸送漏斗后,通過分級篩選,清理出大糠、粉皮等雜質后,被傳送設備送進烘干倉。
經過烘干,能夠有效降低種子的代謝速率,延長貯存時間,提高種子質量。目前,車間每天可烘干小麥種子120噸、精選50噸。

從田間地頭的小麥,到家庭餐桌上的可口面食,清水縣金集鎮今年在馬列灣建成5240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處,通過“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建成金蕊香面粉加工和掛面廠一處,同時在已建成210平方米小麥良種烘干加工車間的基礎上,2024年實施小麥烘干倉儲二期項目,逐步形成小麥良種包衣包裝和面粉、掛面加工雙渠道,全面建成集小麥種植、育種、烘干、加工、儲存、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有力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清水縣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創新補貼扶持方式,積極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種的原則,全力壯大干鮮果、草畜一體、小雜糧及小麥育種、食用菌、漢麻等特色產業,截至目前,清水縣已建成干鮮果園48萬畝,畜禽飼養量達165萬頭(只);年均種植蔬菜10萬畝、中藥材3.8萬畝、小雜糧5.7萬畝、馬鈴薯15萬畝,高標準打造5萬畝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先后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45個,種植食用菌1000萬棒,切實讓特色產業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新引擎,進一步賦能鄉村振興。(清水融媒記者 牛啟坤)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