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秋風正颯爽,高粱熟來紅滿天。眼下,正是高粱成熟的季節,在清水縣土門鎮的高粱地里,紅纓子高粱層層疊疊、隨風搖曳。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將一株株高粱連稈帶穗卷入其中,收割、摘穗、脫粒一氣呵成,田野間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景象。
秋來五谷豐,高粱別樣紅。近年來土門鎮依托地域優勢,大力發展高粱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眼下萬畝高粱迎來了豐收的時刻,機械化收割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新主角。

“目前,我公司接收高粱笤帚訂單7.5萬余把,高粱正處于采收階段,為了提高效率,我們采用機械+人工的模式進行收割。同時,帶動附近村民就業務工80余人,每月為他們增加收入3000元。”清水縣成博潔清潔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徐芳成說。
在清水縣成博潔清潔用品有限公司的笤帚加工車間內,當地村民正有條不紊編織笤帚,他們各居一隅,雙腳蹬線,雙手拿著笤帚糜子,彩線笤帚糜子在他們指尖上靈活舞動,幾分鐘就能扎出一把笤帚。用刀削掉多余的秸稈,再將笤帚頭簡單整理,一把美觀實用的笤帚就完成了。

“2024年,土門鎮立足全鎮特色產業基礎和優勢資源稟賦,圍繞打造‘高粱小鎮’目標,按照‘爭項目、拓鏈條、建基地、增效益’的思路,采取‘產業園+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訂單方式種植高粱12000余畝。通過銜接資金項目在土門村建成高粱加工車間1個,加工笤帚、床掃、車掃等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方式發往西藏、新疆等地,一年可加工笤帚500萬把,銷售額可達3000萬元,形成‘高粱種植+高粱笤帚加工+高粱產品研發推廣銷售’的一體化全產業鏈。”土門鎮鎮長杜彥奎說。
土門鎮依托高粱加工車間,大力延鏈補鏈強鏈,全鎮13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銷售高粱、芒草等原材料的基礎上,盤活集體廢舊校舍、老村委會等陣地資源,建設高粱加工手工作坊,通過每畝加工高粱笤帚300余把,進一步提高高粱產業附加值,激發群眾的種植積極性。

近年來,土門鎮通過不斷吸納地方民族工藝和文化,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笤帚制作工藝。在保留傳統手藝的基礎上,還融入了創新設計。高粱秸稈與彩線編織成的“福”“喜”“吉”等字相得益彰,整體造型奇特精巧,是實用與觀賞兼具的文化藝術品。同時,當地還積極引導村民利用農閑加工笤帚,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圖/文清水融媒記者馬成龍劉嘉宋斌)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