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帶動婦女群眾就業增收。近年來,清水縣積極引導和鼓勵廣大婦女靈活就業,整合社會資源提升婦女就業本領和技能,婦女群眾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積極性愈發高漲,不斷為鄉村振興貢獻“她力量”。
連日來,在清水縣土門鎮創意巧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巾幗鄉村就業工廠里,來自村里的近60名婦女正在參加“巧手巾幗魅力指尖”編織技能提升課堂。

“你看這個線要先挑出去,再拉過來,最后往下壓,輪廓就完成了……”老師采取理論加實操的方法,逐一對村民進行指導,讓大家學習掌握花朵和玩偶等手工編織技能,學員們集中精力,專心聽講,收獲頗豐。
正在現場教學的張小艷是合作社負責人,也是清水縣土門鎮“巧手編織”的發起者和倡導者。和其他農村婦女一樣,張小艷也日復一日過著“老公孩子熱炕頭”的生活。2022年,冬奧會頒獎花束“絨耀之花”的“出圈”,讓她看到了手工編織的市場前景。張小艷嘗試自己看著圖樣和網絡教學視頻編織,發現自己也能編織出美麗的花束后,便叫上村里心靈手巧的婦女一起編織,一束束色澤鮮艷、做工精細的手工絨線編結花束深受消費者喜愛。在清水縣委和天水市婦聯的支持下,2023年,創意巧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并與天水“媧鄉巧娘”文化發展公司合作,簽訂500支“絨耀之花”的收購訂單,為清水縣婦女開啟了“手工編織”的創業之路。

只要勤勞肯干,就能創造財富。合作社利用企業訂單帶動具有勞動能力的在家婦女增收。在做好針織培訓工作的同時,合作社把生產原料發放到婦女手中,實行按件計薪,婦女可自由支配時間進行“居家式”生產加工,實現出門干活、回家掙錢兩不誤。

“目前,手工編織產品主要包括玩偶、鑰匙掛件、花朵擺件、手工編織包等,通過展銷會、電商平臺、直播等方式銷往廣東、陜西、內蒙古、河南等地。2023年,省婦聯為了支持合作社發展,撥發獎勵資金7萬元,用于購置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今年,我們注冊了‘邽城巧娘’的商標,有了獨屬于自己的品牌,越來越多的婦女加入進來,也有很多其他鄉鎮的姐妹們想要參與,手工編織正在逐漸成為清水縣廣大婦女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創意巧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小艷告訴記者。

在婦女張連琴的家中,她和幾個姐妹正坐在炕頭一邊聊著家常,一邊忙著手工編織。她們熟練地將線團分綹,勾線編織,捆綁成形,一朵朵精致的“玫瑰花”從手中綻放。
“手工編織時間自由、地點靈活,可以到合作社去編,也可以把線領回家編,既不耽誤干農活,還可以為家里增加收入,我大概一天能編織7-8個小掛件,收入50-100元。”張連琴高興地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近年來,清水縣土門鎮多方發力尋求農村婦女致富“真經”,按照“一巧帶多巧”思路,連續舉辦巧手婦女課堂、巧手婦女手工大賽。組建巧手婦女編織隊,成立巧手婦女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通小黃車網上直播。以“公司+電商+農戶”模式,根據訂單需求向婦女群眾派發訂單任務,實現農村婦女在家創收。同時,采取“1+N”師帶徒模式開展手工編織,將手工編織技術帶到各村炕頭、村委會、廣場,在一針一線中加強溝通聯系,填補了婦女農閑時間的生活空缺,讓鄰里關系更加和諧、家庭更加和睦。

手工編織搭建起一座橋梁,將廣大婦女凝聚在一起,在巧手編織的世界中,她們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力,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也大大提高。手工編織逐漸演化為既能拓寬婦女增收渠道,也能振奮鄉村精神的“金鑰匙”。

如今,清水縣土門鎮巧手婦女合作社已初具規模,在縣城和土門鎮建成編織基地2個,合作社成員達360多人,骨干成員180余人,成員遍布十八鄉鎮各個村組。這些社員按照年齡分別承擔不同的任務,30-50歲的婦女負責編織成品,60-70的老人參與小部件編織,年編織量可達2萬余件,年銷售收入在20萬元左右,編織產業正向著規模化、市場化邁進,“指尖技藝”變成了“指尖經濟”,為農村婦女“編織”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致富路,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下一步,清水縣將繼續結合農村婦女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整合資源,開展巧手婦女培訓,幫助更多婦女掌握手工編織技術、拓展手工編織品種類型、提升網絡直播質量,使巧手編織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花”產業。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