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五載砥礪奮斗,七十五載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75年來,勤勞奮進的清水兒女銳意進取、奮勇拼搏,不斷譜寫清水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清水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農業優先、工業主導發展定位,加力實施“四強”行動,突出做好“五量”文章,加快構建“六大工業體系”,接續建設“一地兩區”,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清水大地生機勃勃,盡展新顏。

經濟有效提升筑牢發展之基
秋日清水,天朗氣清。蓬勃發展的產業基地,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日新月異的工業園區,如火如荼的項目建設工地……處處奏響砥礪奮進的最強音。
回望75年歷史變遷,清水縣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輝煌成就。
75年來,清水縣經濟總量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197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僅為0.37億元,1991年首次突破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10億元,2023年達到46.04億元。
進入新時代,清水縣經濟增長的速度不斷加快,2000-2023年均增長13.29%。2023年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9484元,是1978年的325倍。
這是清水縣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創業、變化變革、團結奮斗的坐標和見證。
75年來,清水知所來、識所在、明所往,在不同發展階段把準奮進的歷史方位和坐標,全縣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高,有力帶動和促進各個基礎產業、社會事業和人民生活的發展與提高。
七十五載風云變幻,清水縣發展根基愈發堅實,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產業融合發展開拓未來之路
找到騰飛起點,清水乘勢而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對于清水縣來說,產業結構優化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格局的基礎和保障。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清水縣經濟從結構單一到三產俱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比從1978年的90.8:3.3:5.9到2018年37.6:6.4:56.0,形成“一產較為穩定、二產轉型跨越、三產做大做強”的新格局,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近年來,清水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緊盯打造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按照“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產業發展布局,著力做大做強食用菌和小麥育種,鞏固提升干鮮果和中藥材,穩步發展漢麻和小雜糧,推動特色產業規;、園區化、集群化發展。

全縣農業產業蓬勃發展。2023年,全縣第一產業增加值達17.29億元,比1978年的0.33億元擴大52倍。全縣糧食總產量達18.96萬噸,比1949年增加16.06萬噸,增長5.5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清水縣緊緊圍繞“農業優先型、工業主導型”發展定位,按照“建園區、聚集群、優環境、抓招商、夯基礎、補鏈條、擴總量、增效益”的思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一區三園”工業布局,積極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打造農特產品精深加工、特色輕工、生物醫藥、清潔能源、新型建材、新材料及裝備制造“六大工業體系”,園區承載力顯著提升,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工業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奏響了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32.95萬元,2023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19家,工業增加值達1.36億元,占GDP的2.95%。
清水縣圍繞建設生態旅游名縣,立足資源優勢強基礎、興業態、創特色、樹品牌,完善提升北山生態景區、非子牧場等旅游景點基礎設施,深度打造白沙溫泉、永清蘇屲等省級鄉村旅游樣板村,引進重慶旅投集團啟動實施全域旅游開發運營項目,縣域旅游服務水平和吸引力持續提升,有效促進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消費市場活力不斷增強。1950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02億元,2023年11.11億元,增長555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清水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蹄疾步穩。傳統產業轉型加快,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服務業規模持續壯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日趨完善。

深化改革創新激活動力之源
變革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今日清水,正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瞄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探索、發力攻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硬支撐”。在項目建設方面,清水縣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聚焦項目建設擴投資,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突出儲備項目抓前期、新建項目抓開工、續建項目抓進度、招商項目抓落地、建成項目抓投產,全力以赴抓項目、擴投資、促發展。

近年來,累計爭取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等資金5.38億元,謀劃實施重點建設項目176個。完善全流程專班推進、全要素保障服務、全周期跟蹤調度等機制,湯浴水庫、黃龍抽水蓄能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永清鎮中心小學教學樓及附屬工程等46個項目建成投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3個百分點。
固投增速不斷加快。1998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僅0.48億元,2023年達到47.59億元,2000-2023年均增長22.89%。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在市場環境方面,清水縣堅持招商引資和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兩手抓、兩手硬”。
大力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今年以來,累計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招商活動163次,新簽約中城大有集團電網側儲能、玖星華玥智算中心、金域藍灣商業綜合體等招商引資項目28個、總簽約額62.93億元,累計到位省外資金31.9億元,同比增長84.82%。
持續優化審批流程提效能。深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提質增效年”行動,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解難題”長效機制,大力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落地見效,政務服務審批事項“一網通辦”“全程網辦”率均達到100%,企業和群眾辦事更加便捷高效,全縣營商環境總體評價排名居全市第1位。

在重點領域改革方面,穩步推進創新實踐見成效。清水縣注重用好改革“關鍵一招”,推出116項年度改革任務,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等重點改革任務深入推進,縣鄉兩級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完成,縣級議事協調機構由原來的106個減少至25個,精簡率達76%。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強科技”行動,蘋果高效穩產標準化栽培、高效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等8個科技計劃項目獲省級立項,創歷年新高;申報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28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完成技術合同認定登記2.55億元,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8家,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
75年來,通過堅持改革開放創新協同發力,清水縣經濟發展空間不斷拓展。今日清水,正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增進民生福祉綻放幸福之花
抓改革、促發展,其根本目的在于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75年來,清水縣以昂揚的斗志、務實的舉措,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持續精準發力。通過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清水縣不斷健全完善多層次、廣覆蓋、有質感的民生保障體系,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近年來,清水縣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做強縣城龍頭,做實鄉鎮支點,做美農村腹地,全力推動城鄉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2023年全縣常住人口23.4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32萬人,城鎮化率35.7%。城鎮化率比2012年的31.1%提高了4.6個百分點,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
2023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41元,比2012年增長1.54倍,年均增長9.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2012年增長1.82倍,年均增長10.94%,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清水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兩山”理念,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堅定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如今,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靚麗底色。
清水縣持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認真辦好省、市、縣列民生實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民生領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90.3%,高出全市3.62個百分點。堅持就業優先,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911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090萬元,新增城鎮就業2965人,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8.22萬人,創勞務收入18.12億元?v深推進“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建設,引導省市縣幫聯干部常態化開展聯系交流,解決群眾問題834條,幫辦實事1498件,捐資捐物折資34.84萬元;全面落實低保、臨時救助等保障政策,發放各類救助資金8600余萬元,切實做到了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幫盡幫。

歲月如歌,風雨兼程。憶往昔崢嶸歲月,清水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望前路未來可期,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新的歷史起點上,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的新征程上,清水縣廣大干部群眾必將堅定信心、克難攻堅、加壓奮進、勇毅前行,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清水的壯麗詩篇。(清水融媒記者李榕)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