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搶抓國家發改委創新賑濟模式項目申報機遇,積極謀劃清水縣白駝河流域紅堡鎮鄉村振興示范村產業綜合提升項目,推廣“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綜合賑濟模式。通過項目輻射帶動,筑牢了白駝河流域果蔬產業發展根基,有力推動了“一域兩梁”鄉村振興示范片帶建設步伐。
清水縣白駝河流域紅堡鎮鄉村振興示范村產業綜合提升項目是2022年以工代賑示范工程,總投資787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59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197萬元。項目于2022年10月開工建設,2023年8月建成投用,建設產業加工車間1處、高標準設施大棚7000平方米,新修產業路5.5公里,組織群眾務工145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435人次,設置公益性崗位6個,累計發放勞務報酬180萬元,人均勞務增收1.2萬元,勞務報酬發放比例為30.5%。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清水縣緊緊圍繞“產業育在村委旁、報酬發到群眾手、分紅進入支部賬”目標,探索入股分紅模式,發揮了以工代賑撬動脫貧成果鞏固、產業發展、就業帶動的“杠桿”作用。

突出黨建引領+群眾為先
在項目謀劃階段,突出黨建引領+群眾為先,通過開展入戶走訪和召開群眾大會,廣泛征求群眾意愿,確保項目真正體現群眾產業發展期望和務工需求。在項目實施階段,村兩委班子和項目理事會組織成立以工代賑項目臨時黨小組,黨員干部和務工群眾黨員代表帶頭沖、扎實干;整合基層政權建設資金,在項目區周邊新建村級“一站式”服務中心,既方便群眾辦事,還能隨時監管資產運行狀況,全方位確保了以工代賑項目快建設、早見效。

突出就業技能培訓+勞務報酬發放
項目實施過程中,采取“培訓+上崗”的方式,優先吸納24名周邊脫貧戶、監測戶、邊緣戶、低收入戶參與務工,務工群眾平均增收1.2萬元。研究制定收益分配計劃,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采取“村集體經濟積累+本村低收入人口”的分配模式,按照8:2的比例進行分配,80%作為村集體經濟積累,20%作為低收入人口分紅及從事公益性事業報酬。

突出折股量化分紅+綜合賑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積極探索資產折股量化分紅新模式,將以工代賑項目由單一發放勞務報酬向資產折股量化分紅、就業技能提升、保底帶貧分紅等賑濟方式多元轉化,把大棚及車間資產折股量化294萬元入股村集體經濟,保底分紅5%,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6.7萬元以上;吸納5戶低收入人口參與項目管護,每年戶均收入1500元;現已入駐農業企業3家,撬動社會資本投入210萬元,年帶動周邊80余戶群眾務工,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