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古稱上邽,以“清泉四注”而得縣名。地處陜甘交界、渭河上游、隴坂西麓,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秦始祖非子首封地、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已有2712年建縣史。境內歷史文化厚重、資源稟賦獨特、生態環境宜人,先后獲評全國文明城市提名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全國衛生縣城、全國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縣、中國體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城市等殊榮。
近年來,清水縣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農業優先型、工業主導型發展定位,深入實施“四強”行動,全力以赴強工業、抓產業、興文旅,千方百計促振興、保穩定、惠民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良好態勢。今日之清水,正乘著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的浩蕩東風,借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機遇,感恩奮進、奮楫爭先,朝著打造產業大縣、康養福地、人文勝地、生態花園、幸福家園的目標昂首闊步前行。

農業產業特色鮮明物美質優
清水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西北農作物生長最適宜的地區之一,豐盈的光熱和水土資源孕育了清水獨特的綠色膳食和土特產品。清水木耳、清水花椒、清水半夏、邽山土蜂蜜、清水粉殼蛋等農特產品美名遠揚、聞名遐邇;天河美酒、沙棘飲品、清水扁食、清水燒雞、雜糧面等特色美食飄香四溢、深受青睞,創建“三品一標”和“甘味”農產品品牌34個。目前,清水正按照“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產業布局,著力做大做強食用菌和小麥育種,鞏固提升干鮮果和中藥材,穩步發展漢麻、小雜糧和草畜一體,大力實施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三品”戰略,持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力建設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

工業經濟蓬勃發展聚勢而起
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聚力打造以紅堡工業園、黃門工業園、東關工業園為支撐的“一區三園”工業集中區,著力構建農特產品精深加工、特色輕工、生物醫藥、清潔能源、新型建材、新材料及裝備制造“六大工業體系”,先后建成工業“標準地”1750畝、中小企業孵化園標準化廠房5棟,入園企業累計達到36家,黃門工業園年產碳化硅及其制成品30萬噸、產值50億元的復合陶瓷耐材項目即將投產運營,清水工業集中區成功入選省級開發區,甘肅天河酒業有限公司入選甘肅省第二批工業遺產名單。清潔能源產業日益壯大,盤龍山風電、黃龍抽水蓄能等項目加快建設,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到317兆瓦。預計至“十四五”末,全縣清潔能源裝機將超過600兆瓦,年發電量超過10億千瓦時,產值突破6億元大關。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潛力巨大
清水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天然的大公園、大空調、大氧吧,素有天水后花園之美譽。境內山水林草等生態資源和溫泉資源豐富,已勘明各類礦藏15種,龐公玉石被譽為“中國一絕”。湯浴溫泉名列全國十三大名泉之一,出水口溫度53℃,富含鍶、鋰、氟、偏硅酸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礦物質。全縣有北山生態4A級旅游景區1個,非子牧場、花石崖等3A級旅游景區5個,省級文旅振興樣板村3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森林覆蓋率40%。近年來,圍繞打造生態旅游名縣,積極推動文旅農康融合發展,大力構建中醫養生、溫泉療養、生態康養、鄉村旅游等產業,創新研發養生茶、養生枕、艾草系列等大健康產品70余種,探索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條,文旅產業年均以20%的速度增長。

以工代賑全面推廣成效顯著
自以工代賑這項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推出以來,清水縣累計實施項目311個,完成投資2.28億元,發放勞務報酬3958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十四五”以來,我縣堅持將以工代賑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多方配合、群眾參與”工作機制,先后爭取到位專項資金4766萬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9個,帶動近1000名群眾人均增收1.2萬元,38名群眾通過“管護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實現穩定就業,培訓各類鄉村工匠700余人次。同時,加大以工代賑方式推廣力度,先后實施“農推”項目213個、“重推”項目56個,吸納1.7萬余名群眾就近就便就業,累計發放勞務報酬2.4億元,最大程度發揮了“賑”的綜合效應。
崇禮尚賓、熱情好客、淳樸厚道的軒轅兒女正用奮斗之筆描繪幸福畫卷,錨定嶄新征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奮力譜寫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清水的時代篇章!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