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工代賑出實效,鄉村振興添動能。近年來,清水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工代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發改委和省、市部署要求,搶抓以工代賑重大政策機遇,把以工代賑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賑”的作用、不斷釋放“賑”的能量,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自以工代賑這項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推出以來,清水縣累計實施項目311個,完成投資2.28億元,發放勞務報酬3958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十四五”以來,清水縣將以工代賑同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結合起來,先后爭取國家專項資金4766萬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9個,既有效改善了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又有力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工代賑惠民生美了鄉村富了民
清水縣緊盯群眾需求,堅持系統謀劃、梯次推進。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多方配合、群眾參與”工作機制,抓實抓細村級謀劃、鄉鎮申報、縣級審批各個環節,充分考慮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需求和短板,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精準謀劃帶動效應強、綜合效益好、農民得實惠的項目,引導群眾變“要我建”為“主動建”。
清水縣豐望鄉2023年中央財政以工代賑項目總投資399萬元。項目位于豐望鄉王楊村,與清社公路相毗鄰,于2023年4月開工建設,2023年8月建成投用。新建河堤1200米、護坡3248.75立方米、排洪渠190米。項目采用“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綜合賑濟模式,組織本地群眾務工75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235人次,設置公益性崗位3個,累計發放勞務報酬86萬元,人均勞務增收1.15萬元,勞務報酬發放比例為22%。
項目的實施,不僅有效治理了生態環境,保障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還進一步助推了本地發展空間拓展、強村富民增收和產業結構調整。
來到豐望鄉王楊村,干凈的硬化路面、穩固的河堤護坡以及便捷的生活設施映入眼簾。河堤兩岸,木耳繁育基地生機勃勃,不時有務工群眾穿梭其中,正在進行大棚管護、菌棒運輸等工作。
群眾居住環境變美、民風變好、幸福感不斷提升是豐望鄉王楊村以工代賑項目的顯著效益,也是清水縣持之以恒為群眾解決的民生實事。
“現在有了硬化路面,下雨天出門再也不怕泥濘了。新修了河堤護坡和污水管道,整個村子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了,與過去對比真是大變樣了,我覺得很幸福。”豐望鄉王楊村村民王軍對改造后的生產生活變化贊不絕口。
基礎設施綜合提升項目實施過程中,豐望鄉堅持把河道治理和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按照“沿河筑堤、沿堤建棚、按棚種耳”的發展思路,整理出河堤兩岸土地100畝用于特色產業發展。新建木耳繁育種植基地1處,搭建木耳大棚58座,大棚總面積達到2.4萬平方米,年種植菌棒14.5萬棒,產值61萬元,可帶動當地群眾200人通過干雜活、入棚掛棒、菌棒養護、木耳采摘、晾曬等方式實現就近就業,預計年增加務工收入16萬元左右,同時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0萬元,用于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農民穩定增收與農村基礎條件改善“雙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帶動當地監測戶等低收入群體36人參與務工平均勞動技能培訓3次,人均發放報酬1.15萬元,走出了發展致富新路子。通過河道治理、護坡治理、公共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打造了和美鄉村新樣本。按照規模化、園區化、集群化的發展思路,利用整理出的100畝土地,發展食用菌產業,使小木耳成為助推該村發展的大產業,并與當地蘋果、花椒、萬壽菊等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形成了“三梁一灣一流域”的產業發展局面,激發了產業振興新動能。
清水縣注重聯農帶農,增強內生動力、富民實效,積極探索“項目建設+勞務報酬+崗位開發+技能培訓”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有力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按照“應用盡用、能用盡用”原則,最大限度挖掘項目用工規模、吸納當地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眾參與建設、提高勞務報酬占比,帶動近1000名群眾人均增收1.2萬元,特別是今年實施的4個項目,勞務報酬占比達到36%。

模式創新激活力“賑”心助開幸福花
清水縣堅持把以工代賑方式推廣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推動經濟穩步增長的重要抓手,堅守“賑”的初心,強化以工代賑項目全流程服務管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成功經驗和有效路徑。
按照“工程是手段、賑濟是目的”的要求,優先把勞務報酬比例高、帶動群眾務工人數多、綜合效益好的項目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累計實施項目213個,吸納群眾務工7360人,發放勞務報酬8765萬元,“農推”項目實施比例由最初的20%提高到了今年的89%,帶動發展產業基地5萬多畝、干鮮果園18萬畝、設施大棚400多座。“農推”項目的實施既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還進一步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
近年來,清水縣立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稟賦,以白駝河、牛頭河、后川河流域為重點,大力發展蔬菜產業,通過蔬菜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讓蔬菜產業鼓起農民群眾“錢袋子”。
在永清鎮杜溝村蔬菜基地里,軍民家庭種植農場主人吳亞斌種植的20多畝香菜迎來了大豐收,工人們正在田地里忙著采挖、分揀、稱重、打包、裝箱,有條不紊地將新采摘的香菜及時銷往市場。
杜溝村村民程艷芳這段時間一直在軍民家庭種植農場工作,她告訴記者,“自從這里有了農場,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也照顧了娃娃,不下雨的時候,我就天天來干活,一天能掙80元。”
近日,一場生動的種植技術培訓在紅堡鎮紅堡村順利舉辦,該村100余名農民參加了輔導培訓。培訓中,清水縣農技中心技術人員通過鮮活的事例、準確的數據,結合清水縣農業產業發展,為全體參訓人員詳盡輔導了蔬菜生產栽培管理技術、病蟲害的防治、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內容。
“通過參加這次培訓班,我收獲了蔬菜生產栽培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知識,讓我們增強了搞好蔬菜種植的信心。”參加培訓的紅堡村村民余虎生說。
白沙鎮溫泉村村民蔣喜江也是眾多以工代賑項目受益群眾中的一員,他為了照顧老人,不得不放棄打工回到家鄉。去年在家門口參與農推項目建設,掙了26000元,還參加了磚瓦匠技術培訓。在今年二期項目建設中,他在家門口務工,并擔任磚瓦班的小班長,收入達4萬元以上。
清水縣按照“先有群眾后有項目”的要求,重點吸納監測對象、脫貧人口和低收入群體務工就業,開展技能培訓1.45萬人次,引導務工群眾向項目技術員、“老師傅”學習技術,實現了“小工變大工、農民工變產業工”。通過項目實施,探索推行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等賑濟模式,積極開發項目“管護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幫助38名群眾實現穩定就業、持續增收。強化“輸血”“造血”相結合,采取崗前培訓、以工代訓等方式,開展瓦工、木工、鋼筋工等培訓700余人次,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幫助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有活干、有收入,掙錢顧家兩不誤。

深度融合提質效解鎖發展新“密碼”
清水縣始終把放大項目賑濟效應放在首位,通過“農推”項目的實施,打造了一批省、市級和美鄉村,建設了一批文旅示范村,建成了一批農業特色產業基地,提供了一批新的就近就業崗位,充分發揮了以工代賑項目“賑”的作用和成效。
在清水縣“湯浴溫泉”之畔,坐落著一座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小村——溫泉村。步入其中,水榭庭院錯落有致,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尤其是盛夏時節,青山碧水互襯,藍天白云相托,農家舊院改造的農家樂賓客盈門。
去年村上實施鄉村旅游示范村農推項目,村民王紅娟便一直在其中參與務工,今年清水縣融康農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招聘她到水景街擔任售貨員,看到來村旅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農家樂的生意越來越好,她自己掏錢將自家院子也改造成了農家樂,當起了老板。由于舒適的環境和可口的農家飯,這半年來游客逐漸增多,收入也不錯。“現在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說起如今的生活,王紅娟笑得合不攏嘴。
2023年,清水縣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著眼文旅振興鄉村,投入資金314.5萬元,在白沙鎮溫泉村實施鄉村旅游示范村農推項目,通過“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的賑濟模式,新改建農家樂5戶2162平方米,修建停車場626平方米、民俗水景街2400平方米、觀光農業基地140畝。通過項目的實施,溫泉村實現了村莊面貌的美化升級、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和旅游產業的轉型發展,還促進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增收。項目實施以來,組織本地群眾務工45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35人次,設置公益性崗位2個,發放勞務報酬46萬元,人均勞務增收1.05萬元。
如今,白沙鎮溫泉村已成為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高標準打造的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鄉村旅游樣板村深受游客青睞。今年以來,溫泉村共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創旅游收入240多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到13200元,同比增長9%,以工代賑綜合賑濟效應有力彰顯。
近年來,依托豐富的溫泉資源,清水縣在開發溫泉景區、發展鄉村旅游中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建設溫泉康養示范基地,打造生態旅游名縣,持續打響“軒轅故里·康養福地”品牌,以深度融合提振發展質效,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魚漁雙授”添動能開辟致富新路徑
清水縣堅持因地制宜,依托產業配套設施,創新采取“資產折股量化分紅”模式,吸引經營主體投資運營,通過保底分紅、效益分成等方式,既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又增加了集體經濟積累。
白駝河流域紅堡鎮鄉村振興示范村產業綜合提升項目總投資787萬元,于2022年10月開工建設,2023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新修產業路5.5公里,建設產業加工車間1處、高標準設施大棚7000平方米。項目創新分紅模式,實現“魚漁雙授”目標,是全市首個折股量化分紅模式項目。
時下,正是黃芪成熟、收獲、收購的最佳時期。走進紅堡鎮李店村黃芪加工車間內,工人們正鉚足干勁加工中藥材,大家熟練地篩選優質桔梗,進行人工修剪,再用切片機切成均勻薄片,完整保留黃芪的藥用成分,最后灌裝、封口。一罐罐成品整齊地排列,等待運往全國各地。
“我們以‘黨建引領、村企共建、抱團發展、服務三農、帶動增收’為經營理念,采取公司化的運營模式,發揮‘政府主導、信譽保障、質優價廉、讓利于民’四大優勢,輻射帶動全鎮村集體經濟發展。目前,已加工完成中藥材黃芪10噸,銷售各類農資化肥45噸,預計到年底產值可達80萬元,向村集體經濟分紅16萬元,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機會40余個,每月為群眾增加收入2000余元。”天水紅農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蔡瑞棟說。
為持續放大中藥材產業優勢,真正延伸產業鏈條,把產業發展的增值效益留給農戶,紅堡鎮不斷增鏈補鏈,形成了集中藥材種植培育、初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同時,通過以工代賑項目由單一發放勞務報酬向資產折股量化分紅、就業技能提升、保底帶貧分紅等賑濟方式多元轉化,真正把“小草藥”打造成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我們每天主要負責修剪秸稈,活不是很累,收入也很穩定,而且在家附近務工,還能照顧孩子和家里,以工代賑項目真正讓我們得到了實惠、增加了收入。”紅堡鎮李店村村民高紅霞說。
黃芪加工車間是白駝河流域紅堡鎮鄉村振興示范村產業綜合提升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項目實施過程中,紅堡鎮采取“培訓+上崗”的方式,優先吸納24名周邊脫貧戶、監測戶、邊緣戶、低收入戶參與務工,務工群眾平均增收1.2萬元。突出折股量化分紅+綜合賑濟效益,把單一發放勞務報酬轉化為資產折股量化分紅、帶動群眾持續增收、保底帶貧分紅等多元賑濟方式,將大棚及車間資產折股量化294萬元入股村集體經濟,每年約定保底分紅5%,可增收14.7萬元以上。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引進西安豐累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天水紅農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紅堡鎮供銷合作社等企業入駐,圍繞全鎮主導產業經營草莓種植、中藥材初加工和農資銷售,累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210萬元,截至10月底,3家公司已向村集體分紅資金16.7萬元。目前,年帶動周邊60余戶群眾務工,戶均增收0.3萬元。吸納5戶本村低收入人口為分紅對象,年底可保底分紅500元。同時鼓勵積極參與村集體公益事業,預計戶均勞務收入再增加1000元。
清水縣準確把握“項目建設是平臺載體、就業增收是根本目標”的初衷,健全完善發改部門牽頭,財政、農業農村、交通、工信、水務等部門參與的統籌協調機制,在湯浴水庫、復合陶瓷耐材等重大項目和紅堡工業園等重點工程,以及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積極吸納群眾參與建設運營,帶動近萬名群眾實現就地就便就業,不斷放大從“賑”到“振”的效應。
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帶動農村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充分發揮以工代賑“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作用,促進項目實施鄉鎮與群眾發展的雙向奔“富”。
下一步,清水縣將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更大力度抓好項目謀劃儲備、資金落實、建設實施、運行管護,積極探索以工代賑新模式,不斷擴大政策實施范圍和賑濟效果,扎實做好以“建”促發展、以“工”穩增收、以“賑”惠民生“三篇文章”,奮力推動以工代賑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和突破,更好助力全縣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清水融媒李榕)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