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清水秀生態美,宜居宜業幸福村。柏油村道平坦干凈,農舍庭院別具特色,鄉風民情和諧淳樸,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去年以來,清水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拓展富民強村路徑,繪就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新畫景。
抬頭是“畫”,入目是“景”。行走在清水縣永清鎮溫溝村,映入眼簾的是潔凈清爽的街巷、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干凈整潔的房屋墻舍、安全便捷的人行步道、清新怡人的小花園……村內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宛如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路凈了、景美了。”這是村民對村容村貌改變最真切的感受。溫溝村堅持把和美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直面“臟亂差”問題根源,重點圍繞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問題進行清理整治,打造更加生態、美麗、宜居的和美鄉村。
“溫溝村始終把改善基礎設施,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作為工作的落腳點來抓,建成36戶‘小別墅’,硬化巷道650平方米,拆除危舊房60多座,整修破舊圍墻12000米,改造污水管網1000多米,建成垃圾分類站2處、柴草堆放場3處,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永清鎮溫溝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小牛說。

今年以來,清水縣聚焦“14+6+5”鄉村建設指標內容,立足鄉村實際,促進鄉村“顏值”“氣質”雙提升。打造文旅賦能、產業融合、特色保護等不同類別的和美鄉村,白沙鎮趙溝村、紅堡鎮周家村、賈川鄉梅江村3個省級和美鄉村創建取得積極進展,5個市級和10個縣級和美鄉村創建工作有序推進。5個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20個市縣級示范村圍繞拆違治亂、村莊綠化、巷道硬化和風貌管控,扎實開展建設整治,累計參與群眾1.8萬人次,改廁1223戶,綠化面積達到2.9萬平方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和美鄉村既要構建和諧共生的鄉村自然生態,也要打造和諧宜居的鄉村人文生態。清水縣積極探索建立“主題黨日+文明實踐”治理體系,充分發揮“一約四會”引領作用,各鄉鎮圍繞村情實際,不斷總結完善黨建聯盟引領型、崇文重教引導型、村民議事參與型等8種鄉村治理模式,挖掘了金集鎮城科村“紅九條”、賈川鄉梅江村大槐樹講壇、草川鋪鎮磨兒村“三類”人才引領治理、白沙鎮桑園村“四個群眾說了算”等一批典型經驗做法,探索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
紅堡鎮西城村著力構建了黨建引領下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落實到最小網格上。創新推動“紅堡清潔村”創建行動,設立“紅黑榜”,定期公示“示范戶”和“不合格戶”,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動員群眾在院落周圍栽花種竹,利用空閑地塊精心建設小菜園,評選“好公婆、好媳婦”“西城好人”“種植能手”“最美庭院”示范戶,進一步擦亮和諧宜居的鄉村底色,培育了鄉風文明新風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清水縣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時下,位于白沙鎮馬溝村的清水縣食用菌產業園內的50萬棒滑子菇迎來豐收,走進大棚,一個個菌袋整齊排列,一簇簇“黃黃胖胖”的滑子菇爭搶著從菌棒探出頭來,長勢十分喜人。園區工人和務工群眾忙著采摘、運送、晾曬,豐收的喜悅寫滿臉龐。
由于滑子菇從菌棒上架、采摘、晾曬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這也為園區周邊村莊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左亞麗是附近馬溝村的村民,在這里干活已經有三四年了。“只要我有空閑時間,都會來這里干活,每天能賺80元。在這里既能照顧到家里,還能有一份收入補貼家用,我很滿意。”

據了解,滑子菇市場豐產期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清水縣食用菌產業園內的恒溫大棚則讓滑子菇的反季節種植成為可能。大棚其余時間主要培育木耳,九月份月后倒茬輪作滑子菇,當年可采摘兩茬,次年四月份之前也可采摘兩茬,不僅實現了對大棚空間的高效利用,更為清水縣食用菌產業探索出一條多菌種協同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路徑。
同時,白沙鎮立足生態資源和鄉村風情,將生態價值深度融合到鄉村田園景觀中,統籌利用好鄉村景觀的體驗功能,建成丁香老泉、石猴照鏡、嘉靖丁香園等景觀節點,按照“因地制宜、富含特色”的原則,打造創意網紅旅游節點,用美麗生態撬動綠色發展。

村莊顏值“煥新”,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飯”。在白沙鎮溫泉村,村民閑置房屋改造而成的農家樂錯落別致,各具特色的雜貨鋪、餐飲店、體驗店為村子增添了煙火氣和時尚感。
如今的清水,隨處可見綠水青山環抱著美麗新村,繁花綠蔭襯托著田園村居,阡陌縱橫通暢著農家生活,鄉村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產業生態協同共進、融合發展,一幅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的美麗畫卷正在清水大地徐徐展開。(清水融媒記者牛啟坤)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