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清水縣公安局堅持以“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為牽引,將平安校園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重點工作常抓不懈,從源頭預防、隱患排查、舉措創新、規范制度等關鍵環節入手,深耕“校園警務”,健全完善“1234”護校安園模式,堅決筑牢校園安全防線。

健全“一套機制”加強源頭防控
健全協同防范機制。建立由公安牽頭,縣委政法委、教育等部門協同防范的護校安園工作組,定期開展聯合檢查,對隱患問題進行梳理分類,共同商討對策,實現校園安全齊抓共管、合力攻堅格局。
建立警校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公安機關職能,法治副校長、社區民輔警深入學校召開警校聯席會議,指導風險隱患排查、矛盾糾紛化解、安全保衛、技防建設、法治宣傳等工作。今年來,整改各類隱患20余處,化解涉校糾紛5起。
完善應急處突機制。特巡警大隊指導校園建立一支以學校保安、保衛干部、安全教師為主要力量的應急處突隊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切實提升應急處突能力。今年來,開展聯合應急演練27場次。
建立安全評估機制。嚴格落實《天水市中小學幼兒園安全防范評估工作實施方案》,對學校內部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范等進行綜合評估,實現校園安全“三個嚴防、三個堅決維護”的工作目標。今年來,聯合教育部門對全縣239所學校開展安全防范評估,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27份,督促學校限期整改。

狠抓“兩項工作”堵塞安全漏洞
抓細校園安全檢查及周邊巡邏防范。派出所建立完善學校電子檔案動態管理,對保安員配備、護學崗設置、封閉化管理、一鍵式緊急報警及視頻監控系統與公安機關聯網情況和安全制度是否健全、安保措施是否到位、安全出口是否暢通常態檢查,對排查出的隱患逐一督促整改。同時,將校園周邊設為“必巡線”,校園設為“必巡點”,組織特巡警大隊和派出所警力加強定點防守和巡邏防控,提高校園及周邊見警率、管事率,不斷推動“護校安園”工作常態化。
抓好上下學重要時段安全守護。制定《清水縣中小學幼兒園“護學崗”工作機制》,建立“1+1+N”護學崗模式,即:成立由“1名民警、1名交警、N名學校保安、教師”組成的護學隊伍,按照作息規律,以學生上學、放學時段為重點,定時定點巡防護學。同時,按照“一校一方案”原則,合理設定接送學生車輛停放地段和停放時間,嚴格落實學生上下學重點時段和校園周邊重要路段“高峰勤務”制度,確保校園及周邊治安環境平穩。

完善“三項建設”筑牢安全根基
推動智慧校園建設。聯合教育部門督促學校規范安裝、使用智慧安防設備,對校園“一鍵報警器”、校園安全防范、視頻監控明確通用技術、智慧管控等內容,在校園周邊大密度安裝“雪亮工程”等視頻監控,整合社會視頻監控資源,并入公安機關指揮中心,為平安校園提供可靠的預防控制手段。
推動安保力量建設。及時督促學校健全《門衛工作制度》《外來人員登記制度》等制度,派出所指導保安員熟悉掌握防護背心、防爆盾牌、鋼叉等安保器材及消防器材使用,確保保衛力量真正管事管用。
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督促學校配備防護頭盔、盾牌、鋼叉等必要的安全防護器材,根據校門口實際路況設置拒馬、隔離墩或防撞柱等硬質防沖撞設施,對上下學學生聚集區域進行防護隔離,確保師生出入安全。

緊盯“四個重點”消除安全風險
緊盯重點人員。全面清理排查校園周邊各類重點人員,切實掌控不穩定因素,并按照重點、關注建立“一人一檔”管理臺賬,聯合鄉鎮和社區(村組)等落實“四方責任”和“五位一體”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疏導,落實管控措施。
緊盯周邊環境。公安會同教育、文旅、市場監管、應急、衛生等部門,對校園周邊中小旅館、網吧、出租房屋、娛樂場所、流動攤點等常態化清理整頓,全力排除校園周邊安全隱患,同時暢通警校溝通反饋渠道,加強涉校糾紛的收集研判和信息共享,做到提早發現、有效處置。
緊盯涉校違法犯罪。結合防范打擊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掃黑除惡等,全面摸排掌握涉校違法犯罪線索,對涉及校園的案事件,第一時間處置,依法嚴懲違法犯罪分子,達到震懾效果。
緊盯安全防范宣傳。堅持法治副校長制度建設,選派法制、治安、禁毒、反詐、特巡警業務骨干和社區民警,進駐學校開展校園安全防范宣傳、學生欺凌防范和警示教育,通報校園安全形勢,講述防范對策和緊急避險等,切實提高廣大師生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