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今年以來,清水縣委、縣政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立足“一地兩區”發展定位,堅定不移強工業、興產業、活商貿、抓項目、促振興、惠民生、守底線,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清水嶄新篇章。為全方位、多層次展示2024年全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清水縣屬各媒體推出“奮進清水2024我們的答卷”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宣傳,不斷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清水的磅礴力量。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年來,清水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統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新征程上,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提升,優勢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致富,鄉村治理持續改進,鄉風文明蔚然成風,一步步把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清水大地,果蔬滿倉,綻放豐收的希望;產業勃興,激蕩共富的浪花;村莊煥新,講述發展的故事;文明新風,滋潤美麗的鄉村……清水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一幅產業興、村民富、村莊美、鄉風好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盡情鋪展。

農業提質增效益
綠飄寒冬,田野沐“豐”光。時下,正是大蔥收獲的季節,在永清鎮溫溝村的田野里,一壟壟綠油油的大蔥筆直挺立,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著整蔥、捆蔥、搬運,呈現一幅“蔥”滿希望的豐收景象。
連續多年種植大蔥的村民劉佩珍今年又種了60畝大蔥,經過精心管護,大蔥長勢喜人,現已開始采挖。每天都有不少市民來到地里,體驗采挖新鮮大蔥的農耕生活。
劉佩珍告訴記者,“我種大蔥8年了,從剛開始的20畝到現在的60畝,種植規模不斷增加,已帶動周邊30余戶村民務工。我們的蔥發往五縣兩區,整車發1.5元/斤,零售價1.8元/斤,加工的精品蔥4元/斤左右,今年預計能賣50萬元。”
據介紹,鐵峰巨蔥具有莖長桿粗、肉厚心實、質地細密且耐貯存的特點。溫溝村連年種植的大蔥因質優、新鮮、價格合理吸引了許多“鐵桿客商”,他們通過電話訂購并親自前來采挖。
“我聽說溫溝村的大蔥好,今天我過來地里看一看,大蔥長得確實不錯。地里的銷售價格是1.8元/斤,買的人很多,我準備多買點。”附近村民趙芳說。
下一步,永清鎮將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高效整合土地資源,采取“合作社+土地流轉+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因地制宜培育農業特色產業,挖掘農民增收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群眾通過特色產業增收致富。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永清鎮的每一個村莊都在經歷華麗蛻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和美鄉村“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

特色產業夯根基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近年來,清水縣結合縣域實際,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種的原則,把中藥材種植與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村集體經濟壯大相結合,大力發展款冬花種植產業,將款冬花等中藥材產業打造為促進農戶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隨著款冬花的花蕾含苞待放,清水縣秦亭鎮麥池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款冬花豐收季。時下,走進清水縣秦亭鎮麥池村,只見凝霜的土壤之下,紫色的花蕾含苞緊簇,嬌艷欲滴,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著刨挖、采摘、分揀款冬花,淡淡藥香彌漫在空氣中。
38歲的李志軒今年種植的50余畝款冬花喜獲豐收,談起種植款冬花的契機,李志軒打開了話匣子:“種植款冬花我調研了兩年,從隴南、定西等地考察到款冬花市場經濟良好,并且從土地和氣候情況來看,款冬花適合我們北方種植。2024年返鄉創業,在村上種植了50余畝款冬花,帶動周邊不能外出務工的農戶就地就近就業。”看著地里一團團紫色花蕾的款冬花,李志軒粗略地算了一筆賬。“今年款冬花的市場前景也很好,畝產量能達到400斤以上,畝收入7000余元左右。”清水縣康隆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志軒說。
今年以來,秦亭鎮立足適宜款冬花種植的土地資源條件和優越的氣候條件,引導群眾盤活土地資源,發展款冬花種植,讓群眾走出了特色產業助農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秦亭鎮積極推進‘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中藥材種植模式,逐步完善中藥材產業鏈,通過引導種植、加工向規范化、規模化發展,讓‘小農戶’銜接‘大市場’;引進中藥材龍頭企業組建中藥材種植培育基地,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不斷帶動農戶增收。2024年,秦亭鎮中藥材種植基地種植中藥材1600余畝,種植種類達14種。同時,在藥材種植和品種選擇上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根據市場需求和土地適應性,篩選了一批適合本地生長的中藥材,在種植過程中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藥材的產量和質量得到質的飛躍”。秦亭鎮農業中心主任王若林說。
中藥材種植是清水縣著力打造全縣中藥材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清水縣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圍繞半夏、金銀花、黃芪、款冬花等中藥材,積極打造道地中藥材特色品牌。創新體制機制,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引領帶動模式,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引導群眾積極發展中藥材產業,將中藥材產業真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致富良方”。
因地制宜特色產業百花齊放,清水縣“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產業布局正逐步構建,目前,累計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44個,種植規模達到2000萬棒。建成小麥烘干倉儲中心5個,小麥良種“育、繁、加、銷”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累計發展干鮮果48萬畝,年種植蘋果12萬畝,蘋果產值達10億元以上,種植中藥材、蔬菜、漢麻、小雜糧等特色產業38萬畝,畜禽飼養量達到141.78萬頭只。金集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郭川鎮宋川村、郭山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專業化示范村。從“零散種植”到“產業大縣”,特色產業利用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夯實農業增收根基,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撐起了鄉村振興的大夢想。

和美鄉村譜新韻
青山疊翠,綠植繞村,白墻黛瓦,村路互通。2023年以來,清水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拓展富民強村路徑,繪就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新圖景。
抬頭是“畫”,入目是“景”。行走在清水縣永清鎮溫溝村,映入眼簾的是潔凈清爽的街巷、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干凈整潔的房屋墻舍、安全便捷的人行步道、清新怡人的小花園……村內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宛如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路凈了、景美了。”這是村民對村容村貌改變最真切的感受。溫溝村堅持把和美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直面“臟亂差”問題根源,重點圍繞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問題進行清理整治,打造更加生態、美麗、宜居的和美鄉村。
“溫溝村始終把改善基礎設施,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作為工作的落腳點來抓,建成36戶‘小別墅’,硬化巷道650平方米,拆除危舊房60多座,整修破舊圍墻12000米,改造污水管網1000多米,建成垃圾分類站2處、柴草堆放場3處,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永清鎮溫溝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小牛說。
作為省級和美鄉村,清水縣西城村一直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上走在前列,西城村著力構建了黨建引領下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落實到最小網格上。創新推動“紅堡清潔村”創建行動,設立“紅黑榜”,定期公示“示范戶”和“不合格戶”,有效調動了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動員群眾在院落周圍栽花種竹,利用空閑地塊精心建設小菜園,評選“好公婆、好媳婦”“西城好人”“種植能手”“最美庭院”示范戶,進一步擦亮和諧宜居的鄉村底色,培育了鄉風文明新風尚。
今年以來,清水縣聚焦“14+6+5”鄉村建設指標內容,立足鄉村實際,促進鄉村“顏值”“氣質”雙提升。打造文旅賦能、產業融合、特色保護等不同類別的和美鄉村,白沙鎮趙溝村、紅堡鎮周家村、賈川鄉梅江村3個省級和美鄉村創建取得積極進展,5個市級和10個縣級和美鄉村創建工作有序推進。5個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20個市縣級示范村圍繞拆違治亂、村莊綠化、巷道硬化和風貌管控,扎實開展建設整治,累計參與群眾1.8萬人次,改廁2051戶,綠化面積達到2.9萬平方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和美鄉村既要構建和諧共生的鄉村自然生態,也要打造和諧宜居的鄉村人文生態。清水縣積極探索建立“主題黨日+文明實踐”治理體系,充分發揮“一約四會”引領作用,各鄉鎮圍繞村情實際,不斷總結完善黨建聯盟引領型、崇文重教引導型、村民議事參與型等8種鄉村治理模式,挖掘了金集鎮城科村“紅九條”、賈川鄉梅江村大槐樹講壇、草川鋪鎮磨兒村“三類”人才引領治理、白沙鎮桑園村“四個群眾說了算”等一批典型經驗做法,探索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

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才是邁向共同富裕的主要著墨點。一項項農業特色產業欣欣向榮,一個個涉農項目加速推進,一座座和美鄉村煥發新顏,一幅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美好畫卷正在清水大地徐徐展開。(清水融媒記者劉嘉陳淑敏)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