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清水縣以白駝河、牛頭河、后川河流域為重點,在大棚經濟上做文章,逐步發展壯大設施農業,積極引導群眾通過發展溫室大棚反季節種植拓寬增收渠道,鼓起農民群眾“錢袋子”,以往農民的“冬閑”正被“冬忙”替代,把寒冷的冬天攪得熱熱乎乎。

走進紅堡鎮安坪村果蔬生產基地,一排排大棚映入眼簾。盡管棚外天氣寒冷,棚內卻溫暖如春。一壟壟綠油油的草莓苗排列整齊、長勢喜人,綠葉間點綴著潔白小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為初冬增添了一抹生機勃勃的“莓”好景象。
“安坪村有草莓種植大戶40多戶,種植草莓200多畝,有30多座冬暖式大棚,3座連棟大棚,現在草莓正在花期,預計到12底就可以上市。”紅堡鎮安坪村黨支部書記安彥強說。

通過大棚種植反季節草莓,既能滿足冬季居民對草莓需求,又能帶動當地居民增收。近年來,紅堡鎮聚力打造草莓特色產業,在后川河流域、白駝河流域建設草莓種植大棚20000平方米,種植草莓300畝,今年在安坪村新建草莓大棚18座,連棟大棚3座,增加種植戶5戶。同時,立足品牌化發展戰略,依托莊天公路、靜天高速重塑路衍經濟新優勢,打造“草莓小鎮”生態旅游金名片,助推農旅產業融合發展,讓群眾種出“莓”好生活。
“我們聚力于品牌意識,注冊了‘紅寶草莓’品牌,申請了綠色食品認證,并成功注冊了鴻寶國際商貿有限公司。下一步,我們將全力把‘紅寶草莓’推向世界。”紅堡鎮安坪村駐村干部王杰告訴記者。
產業旺,群眾富,鄉村振興才能更有保障。通過發展溫室大棚反季節種植,附近的村民變身成為基地務工人員,除了管護自家的土地,冬閑時節也能在家門口打工賺錢。

在白駝鎮姚黃村現代農業產業園,大棚內的油菜和香菜一片嫩綠、長勢喜人。姚黃村村民姚雙保正在檢查棚內油菜生長情況。他告訴記者,“我一直在菜棚里務工,這幾天馬上就要采摘油菜、香菜,效益也挺好,一天能掙80元。”
白駝鎮立足白駝河流域川區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坦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白駝河流域打造以設施大棚為主的精品蔬菜基地1處,建設蔬菜大棚230座。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成功實現了反季節蔬菜的高效種植。采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了周邊群眾務工增收。
設施農業農產品反季節性銷售,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更滿足了市民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近年來,清水縣千方百計抓牢穩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在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果蔬設施農業,實現農民“春種秋收”變“四季豐收”“冬閑”變“冬忙”,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清水融媒記者牛啟坤馬輝馬成龍)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