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老物件記錄鄉愁、以舊時光溫潤人心,這是鄉村博物館的獨特魅力。清水縣鄉村博物館各具特色,它們靜靜佇立在鄉村一角,儲存和展示著鄉村的歷史和文化。
走進黃門鎮小河社區民俗博物館,鋤頭、油燈、石磨等具有“農耕記憶”的老物件映入眼簾。百余件民俗展品在多進穿堂式特色展廳中展出,訴說著濃濃的鄉愁。
小河社區民俗博物館共設有紅色記憶館、家居生活館、農耕文化館、手工藝品館4個展廳。是弘揚紅色記憶、記錄小河社區發展軌跡和歷史變遷的村史館,走進博物館,一件件實物、圖片、文字真實記錄小河社區的發展軌跡和歷史變遷,置身館中,能直觀感受到小河社區從貧窮落后到如今和美宜居的新面貌。

“黃門鎮小河社區共搬遷群眾339戶1669人。為了傳承紅色基因,留住鄉愁記憶,我們籌建了小河社區民俗文化館。館內收集了很多搬遷群眾捐贈的各類民俗老物件,通過搭建傳統生活場景,進行實物展示,保護鄉土文化遺產,加強民俗教育與文化傳承。民俗文化館不僅承載著老一輩人對過往歲月的懷念,更激勵著來自不同村莊的年輕一代為家鄉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進一步推進社區治理實現從‘人的聚集’到‘心的聚攏’的轉變。”黃門鎮小河社區干部趙雯晴說。
鄉村博物館連接歷史與現代,傳承鄉土文化、展示鄉村新貌。不同于大眾對博物館“高大上”的印象,這些根植于鄉土大地的博物館,大多走“小而美”的路線,盡管展陳空間、展品數量有限,但因凝練地提取當地最有辨識度的文化符號,最大限度避開鄉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困境,以“小而美”出圈,成為鄉村的一張靚麗名片。(圖/文清水融媒記者馬成龍劉嘉)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