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近年來,清水縣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立足區位交通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產業,用小小食用菌激發鄉村振興“大能量”,助推清水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清水縣地處陜甘交界,渭河上游,隴坂西麓,海拔在1500m-1800m之間,年平均降水量545.5mm,多年平均氣溫8.8℃,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地表水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標準,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是食用菌生產適宜區。
2024年,白沙鎮趙溝村在建成125座木耳種植大棚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種種植模式,村集體發展林下木耳種植2萬棒,大棚木耳種植3萬棒,椴木木耳種植800棒。同時,積極引導農戶發展庭院木耳種植,扶持77戶農戶每戶種植地擺木耳500棒,戶均增收1500元左右,切實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2023年,白沙鎮桑園村創新“黨支部+基地+合作社+群眾”發展模式,建成食用菌種植現代農業產業園,搭建了27座種植大棚,18座晾曬棚,蓄水池4座。當年,種植的木耳就獲得了大豐收。2024年7月,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率,豐富食用菌類型,在黑木耳豐收之后,桑園村又引進了20萬棒榆黃菇進行試種。
白沙鎮桑園村黨支部書記曹秀紅告訴記者,“桑園村試種的20萬棒榆黃菇,產值達到了90萬元,帶動群眾就近務工達到80人,戶均收入能夠增加6000元。此外,種植的黑木耳產量也達到了3萬斤,產值達到了90萬元。”
隨著靜天高速的建成,清水縣黃門鎮的交通區位優勢愈加明顯。為了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不斷夯實產業基礎,拓寬產業類型,黃門鎮搶抓全縣爭創省級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的機遇,經多次研究,確定了在后川河流域三村新建106畝設施農業大棚,大力發展以吊帶式、地擺和原生態為種植方式,以木耳為主體的食用菌產業園。
黃門鎮共投資1300萬元,采取“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在下成、硤口、王店建成食用菌先行示范村3個,項目涉及元川、后坡、下成、硤口、薛堡、王店6村,占地106畝26300平方米的設施農業大棚,年掛棒142萬棒。

在清水縣食用菌示范園區,工人們正忙而有序地批量生產菌棒。前期填裝好的菌棒經過滅菌,冷卻至室溫后,即可進行后續的接種、培養工作,整個實驗室做到了無塵無菌凈化處理。通過機械化生產線集中生產菌棒,有效解決了生產菌棒效率低下、質量得不到保證的問題。
從食用菌菌棒原料配制,到菌棒自動化接種,再到菌棒智能化栽培,通過科技賦能,清水縣食用菌菌棒實現了全產業鏈生產,完成了食用菌產業升級蝶變。
“食用菌示范園是集菌棒種植、菌棒生產、倉儲加工為一體的食用菌加工園區。園區每年3月份下地,五月開始采摘,采摘期可持續到10月份,能采摘4-5茬木耳,產生經濟效益300萬元。我們每年能帶240余人在園區務工,季節性務工50余人。”清水縣食用菌示范園區負責人李少鵬說。

近年來,清水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打造1個木耳菌棒標準化生產和養菌車間、40個食用菌產業園標準化生產基地,建成2600多座木耳種植大棚、18座總庫容1.8萬噸的食用菌冷藏庫,推廣大棚種植、地擺栽培、林下栽培、群眾戶內栽培等多種模式,年掛植菌棒1460萬棒,年產木耳近1095噸,形成了從菌棒生產到木耳種植、晾曬、包裝、品牌、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構建起以黑木耳為主,香菇、平菇為輔,滑子菇、靈芝、羊肚菌、猴頭菇為補充的“一主多元”食用菌產業發展格局。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