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清水縣大力實施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建設,圍繞“東南牛羊、西北生豬、中部蛋雞、全域草蜂”的產業布局,堅持“以草促畜,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理念,不斷優化完善全產業鏈條,建設畜牧養殖產業片帶,通過推進草畜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在土門鎮云山村飼草加工車間,粉碎、加工、打包……機械聲不絕于耳,一塊塊壓縮碼放整齊的飼草映入眼簾,即將作為牲畜越冬“口糧”運往附近養殖場,現場一片熱火朝天忙碌景象。
2024年,土門鎮緊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立足全鎮耕地資源稟賦和土壤條件,依托3540畝飼草玉米種植和1500余頭牛羊養殖優勢,爭取東西部協作財政援助資金111.85萬元,在云山村建成飼草加工站一處。

飼草加工車間建成后輻射帶動全鎮更多的農戶和經營主體種植飼草玉米,既解決了牛羊越冬缺少青飼料的問題,也進一步降低了養殖戶購買飼草的成本,種植戶通過政策補助、飼草收購的方式實現增收,村集體通過種植、出售飼草玉米、產業獎補等壯大村集體經濟。
走進黃門鎮臺子村嘉泰牧業園區,一排排圈舍有序排列,除菌室、配藥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工人們正清理牧區雜草,圈舍內草料運輸車來回穿梭,成群的牛正津津有味地吃著草料,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嘉泰牧業負責人王國鎖說,“嘉泰牧業已經成立12年了,現存欄量1186頭,年產犢280余頭,每年給太子村集體分紅7.5萬元,養牛人及干零活的都是附近村民,每年發放工資22500余元,種植玉米、青貯飼草用工80余人左右,每年發放工資5萬元左右。”

“2024年全鎮基地化發展草畜一體產業,種植全株玉米7000畝,紫花苜蓿4500畝、飼草燕麥2300畝,全年青貯飼草4.2萬噸。”黃門鎮鎮長桑鑫蕊說。
黃門鎮共注冊運營合作社49家,家庭農場82家,全鎮家禽年上養量達12萬余只、牛存欄2200頭、羊存欄2000只、生豬存欄1500頭,各類畜禽上養量達到15萬頭(匹、只)。
2024年,清水縣畜牧中心共實施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金項目11個。其中,通過實施飼草玉米種植獎補和糧改飼項目,種植飼草玉米5萬畝,年收貯青貯玉米12萬噸以上,鼓勵1482戶農戶發展飼草產業。通過落實標準化養殖、村集體經濟等項目,新建高標準養殖和飼草示范基地8個,提高了全縣規模養殖率和標準化水平,建立健全了幫扶產業項目聯農帶農機制。通過實施庭院經濟項目,扶持401戶農戶發展戶內養殖產業。通過項目帶動,全縣逐步形成了“以養帶種、以種促養、草畜一體”的生態循環產業鏈,同時,努力打造“清水粉殼蛋”“邽山蜂蜜”特色品牌,積極推廣“甘味”農產品,畜牧產業鏈條逐步延伸,推動了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順利過渡。

截至目前,全縣畜禽飼養量達181.64萬頭(只),其中,黃牛飼養量達9.25萬頭,豬飼養量達25.18萬頭,羊飼養量達9.16萬只,雞飼養量達95.6萬只,全年總出欄各類畜禽138.06萬頭只,全縣飼草料種植面積21.75萬畝,有畜牧龍頭企業8家,飼草加工企業17家,養殖小區103個,規模養殖戶860戶,實現畜牧業產值11億元,增加值完成4.5億元,增長10%,呈現出結構趨優、規模擴大、效益提升,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
草畜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正以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引領當地農民走上致富路,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典范。下一步,清水縣將繼續堅持“以草促畜,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理念,不斷優化完善全產業鏈條,提高飼草產業質量效益,推動全縣畜牧業高效發展,進一步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