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清水縣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蘋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拓展富民強村路徑,推動鄉村由“外在美”向“內在美”、由“一時美”向“持續美”轉變,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景。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在白沙鎮桑園村,一座座木耳大棚排列整齊,孕育著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白沙鎮桑園村創新“黨支部+基地+合作社+群眾”發展模式,建成食用菌種植現代農業產業園,搭建種植大棚27座,晾曬棚18座,蓄水池4座,引導和鼓勵村民群眾用土地、勞務資源等作為股份資本參與村集體經濟生產經營,以提供就業、產業扶持的方式,讓廣大村民群眾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
2024年7月,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率,豐富食用菌類型,在黑木耳豐收之后,白沙鎮桑園村黨支部書記曹秀紅同村“兩委”干部、黨員群眾代表共同商議,決定引進20萬棒榆黃菇,在桑園村進行試種。
白沙鎮桑園村黨支部書記曹秀紅告訴記者,“桑園村試種的20萬棒榆黃菇,產值達到了90萬元,帶動群眾就近務工達到80人,戶均能夠增加6000元。此外,今年種植的黑木耳產量也達到了3萬斤,產值達到了90萬元。”

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2024年,清水縣按照“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產業布局,新建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產業規模達到2000萬棒;建成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良種烘干倉儲中心5個;種植中藥材、蔬菜等20.6萬畝,改造老舊果園3276畝,新改建畜禽養殖小區12個,建成飼草加工基地2個,畜禽飼養量達173萬頭只。認定“三品一標”農產品6個。引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培育龍頭企業6家、新型經營主體114家,農業農村發展更具活力。
產業興旺讓群眾錢包鼓起來,鄉村建設則讓村容村貌美起來。行走在清水縣永清鎮溫溝村,映入眼簾的是潔凈清爽的街巷、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干凈整潔的房屋墻舍、安全便捷的人行步道、清新怡人的小花園……村內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宛如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溫溝村始終把改善基礎設施,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作為工作的落腳點來抓,建成36戶‘小別墅’,硬化巷道650平方米,拆除危舊房60多座,整修破舊圍墻12000米,改造污水管網1000多米,建成垃圾分類站2處、柴草堆放場3處,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永清鎮溫溝村村委會副主任李小牛說。
從“一處美”到“一片美”,清水縣聚焦“14+6+5”鄉村建設指標內容,立足鄉村實際,促進鄉村“顏值”“氣質”雙提升。分層分類打造文旅賦能、產業融合、特色保護等不同類別的鄉村建設示范村25個、和美鄉村17個。圍繞拆違治亂、村莊綠化、巷道硬化和風貌管控,扎實開展建設整治,積極推進“廁所革命”,改造農村衛生廁所2051座,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真正讓鄉村從“面子”美到了“里子”。

在和美鄉村建設建設過程中,清水縣既重“顏值”,更重“氣質”。紅白事畫“紅線”、《村規民約》定“規矩”、村事共辦促“和諧”……近年來,清水縣大力倡導樹立文明鄉風,探索推行“黨群說事+”等治理模式,充分發揮“一約四會”引領作用,各鄉鎮圍繞村情實際,不斷總結完善黨建聯盟引領型、崇文重教引導型、村民議事參與型等8種鄉村治理模式,挖掘了金集鎮城科村“紅九條”、賈川鄉梅江村大槐樹講壇、草川鋪鎮磨兒村“三類”人才引領治理、白沙鎮桑園村“四個群眾說了算”等一批典型經驗做法,鄉村“硬件”到“軟件”提檔升級,文明之花在鄉村大地絢爛綻放。
如今的清水,隨處可見綠水青山環抱著美麗新村,繁花綠蔭襯托著田園村居,阡陌縱橫通暢著農家生活,鄉村自然生態、產業生態、人文生態協同共進、融合發展,一幅幅欣欣向榮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在濃墨重彩描繪中。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