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掠過清水丘陵,秦亭鎮的漢麻加工車間內蒸汽升騰。伴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捆捆漢麻原莖在生產線上翻飛跳躍,經過分揀、切割、粉碎、梳理等工序,縷縷麻纖維、粒粒生物質燃料翻滾而出。
“這批漢麻纖維要發往江浙紡織企業,開春以來生產線就沒停過。”操作工雷秋梅擦拭著額頭的汗珠,手指向車間外堆放得滿滿當當的漢麻原料。抬眼望去,連片麻田土地濕潤,靜待播種吐綠,與山腳下的現代化廠房相映成趣,勾勒出“田間車間一線牽”的產業圖景。

作為清水縣漢麻產業的龍頭鄉鎮,秦亭鎮正以延鏈補鏈強鏈的“組合拳”,書寫著現代農業轉型的新篇。從一粒種子到一捆纖維,從廢棄秸稈到綠色能源,這條貫穿選種、種植、加工的產業鏈,在清水大地上舞動出鄉村振興的強勁脈動。
在盛裕達漢麻加工車間,負責人何延慶帶記者參觀了“一根麻的七十二變”。麻皮制成漢麻纖維直供沿海主紡區,以往焚燒處理的麻屑,也被壓制成生物質顆粒。
“目前,工廠配備兩條打麻生產線與一條顆粒生產線。單條打麻生產線日產能為15噸,兩條總計30噸,產出的漢麻纖維包括長麻和短麻,主要銷往山東、青島、浙江、江蘇等主紡區。顆粒生產線日產能15噸,產品主要用于取暖。這些產品的總產值達1200萬元。”何延慶指著生產線介紹。

這番“吃干榨凈”的轉變,源自清水縣“鏈式突圍”的戰略布局。清水縣緊盯打造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的目標,在秦亭鎮打造漢麻產業核心區:上游建成了萬畝漢麻種植基地,推廣種植多品種漢麻試驗田;中游以盛裕達項目為樞紐,實現當地種植、當地收購、當地加工;下游則積極對接引進麻油制作、麻皮纖維提取、麻稈生物燃料、脫膠、制衣制鞋等麻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豐富漢麻產品類型。當前,全鎮漢麻產業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逐步構建起了特色漢麻全產業鏈,開創了產業發展助農增收新局面。

臨近漢麻播種時節,清水縣盼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盼成來到倉庫,仔細檢查漢麻種子情況,去年漢麻收益好,讓他對今年的漢麻產業充滿信心。“我從去年10月份收購漢麻種子,到目前已經收購了100多噸,將為秦亭鎮漢麻種植提供充足的種子保障。”
這樣的合作社在秦亭鎮遍地開花。為調動群眾發展漢麻產業的積極性,秦亭鎮逐個突破漢麻選種、播種、收購等難點問題,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聯農機制,合作社統一供種、標準化生產,企業配送訂單、保底收購,農戶可選擇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掙薪金、入股分股金。

2024年,全鎮種植漢麻2.3萬畝,夯實了漢麻加工原料基礎,帶動村集體和群眾雙向增收,20個村集體增收600余萬元,盛裕達漢麻加工車間、麥池村服裝加工和麻鞋生產車間等帶動穩定務工百余人,昔日“外出打工潮”悄然轉為“家門口就業熱”。
秦亭鎮漢麻產業的發展,是清水縣推進漢麻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清水縣以秦亭、山門、白沙等鄉鎮為重點發展壯大漢麻產業,通過引項目、建基地、技術革新、延鏈補鏈等措施,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讓特色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每寸土地都要生金,每根漢麻皆可成詩。如今,清水縣漢麻產業已初具規模。今后,清水縣還將繼續壯大漢麻產業規模,統籌推進漢麻脫膠加工等工業建設項目,打造漢麻全產業鏈條,做大做靚“清水漢麻”品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