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縣立足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稟賦,以白駝河、牛頭河、后川河流域為重點,以家庭農場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蔬菜產業,通過蔬菜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蔬”寫了增收致富的好前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牛頭河流域交通便利、土地平坦。一直以來,當地群眾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規模較小。近年來,永清鎮堅持“整域推進”戰略,持續在牛頭河流域發展壯大蔬菜種植產業2200畝。
距離清水縣城東部6公里處的杜溝村蔬菜種植基地便是永清鎮在“整域推進”總體謀劃下的一個東部示范點,該基地共有設施蔬菜大棚34座24畝,種植露天蔬菜200畝。

記者來到位于永清鎮杜溝村蔬菜種植基地的清水縣兄弟興旺家庭種植農場,34座蔬菜大棚整齊排列,大棚里的香菜、油菜、生菜、韭菜等長勢喜人,綠意盎然,呈現出濃濃的春意和無限的生機。
張紅兵是這家農場的負責人,也是清水縣遠近聞名的種菜能手,他的農場主要以大棚種植為主。通過發展“大棚經濟”,不僅有效利用了土地資源,還讓蔬菜大棚能夠四季“不打烊”、豐收不斷茬,真正實現了從“春種秋收”到“四季豐收”的轉變。

2024年3月,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的同時,也帶火了這個距離天水市70公里以外的家庭農場。去年,農場主張紅兵緊盯市場需求,優化家庭農場的種植結構,擴大麻辣燙配菜的種植規模。通過種植大棚蔬菜,張紅兵的家庭農場年收入達到了70萬元。
當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但是,張紅兵經營的蔬菜大棚內,已經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個豐收期。香菜大棚內,幾名務工群眾正忙著收割、分揀、捆綁、打包香菜。

今年40歲的李梅是家庭農場里的一名新員工。她告訴記者,“我從3月份開始來到這個蔬菜大棚務工,這幾天主要做的是鏟香菜,一天工資80元,既照顧了家里,又掙了錢,我很高興。”
據了解,該家庭種植農場目前共有長期工15人,同時,還有計件工和小時工,這些務工群眾主要來自杜溝村以及周邊的馬溝村、溫溝村。通過發展蔬菜產業,不僅讓張紅兵自己和家庭實現了增收致富,同時也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顧家增收“兩不誤”。

近年來,清水縣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經濟,培育了850個產業特色鮮明、經營規模適度、經濟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建成35個蔬菜儲藏冷庫,8個蔬菜包裝車間等,通過發展家庭農場經濟,進一步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在清水縣兄弟興旺家庭種植農場旁邊,是吳亞斌負責的軍民家庭種植農場。這幾年,該農場一直以露天種植為主。今年,吳亞斌在杜溝村流轉土地150畝,主要用來種植蒜苗、洋芋、葉子菜。對他而言,春耕播好種,全年才有好收成。當前,正是為今年豐收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

在軍民家庭種植農場的馬鈴薯種植現場,20余名務工群眾正忙著播種、起壟……大家動作嫻熟,干勁十足,現場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隨著馬鈴薯種植工作的有序開展,這片希望的田野將在夏秋之交時節迎來豐收的喜悅。
吳亞斌告訴記者,“我種植的土豆是從內蒙古引進的品種,名字叫沃土,通過這兩年的種植,我發現這個品種適合清水本地的氣候。土豆的畝產量一般在7000斤至8000斤,7月底、8月初這些土豆上市,9月份的時候能夠全部銷售完,畝產值在5000元至6000元。”
據介紹,自杜溝村蔬菜種植基地建成以來,該基地所產的蔬菜以口感上佳、品質優良、價格親民等優勢暢銷清水縣以及周邊市、縣。2024年,杜溝村蔬菜種植基地年產值360萬元,除了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就近務工外,還帶動了周邊21戶群眾發展蔬菜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5.6萬元。

三月的清水,風光正好,無論是蔬菜大棚里的綠意盎然,還是廣袤大地間的辛勤勞作,都是當地發展蔬菜產業的生動寫照。如今的清水,正通過發展蔬菜產業,讓群眾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圖/文清水融媒記者丁文艷劉清寧趙甲偉)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