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永清鎮錨定全縣“一城三區兩基地”戰略目標,立足區域實際,按下發展“快進鍵”,以“早”字當頭謀劃產業布局,“實”字托底推進項目建設,通過充分釋放“八塬三流域”資源稟賦優勢,聚焦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板塊,構建“特色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全產業鏈條,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全面開啟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示范鎮建設新征程。

暮春時節的清水縣永清鎮馬溝村,千畝半夏種植農忙場景鋪展鄉野。道路兩旁的半夏種植基地,土地十分平整,一個個小拱棚整齊排列。穿行在標準化種植示范帶,規整的田壟間小拱棚矩陣整齊排列,智能化滴灌管網在陽光下折射科技光芒。藥農或手持霧化設備噴灑農藥,或三五協作鋪設農膜,微風陣陣翻涌的農膜起伏流轉,與遠處青黛色的山巒共同勾勒出現代農業的美麗畫卷。今年,永清鎮各村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半夏3200畝,讓“土特產”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永清鎮馬溝村黨支部書記田濟斌說:“‘清水半夏’是全縣的特色產業,是全國農產品的地理標志,一直以來半夏種植利潤較好,馬溝村群眾發展半夏產業的積極性也很高,半夏種植面積連年增加。今年,馬溝村的農戶和經營戶承包種植半夏490余畝,鎮村兩級積極為半夏種植主體落實補助資金,整修產業路,規范土地流轉管理,讓半夏種植主體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高山林緣區域野生動物易毀農作物,一直困擾著種糧群眾和合作社農業發展。在常楊、南峽等傳統農作區,永清鎮政府因勢利導、靶向施策,依托山區土地租金低、勞動力充足等優勢,引進經營主體和群眾參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形成“一社帶多戶”的良好發展格局,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的“雙向奔赴”。

在永清鎮常楊村的山區,一片連著一片的中藥材種植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村民們正搶抓農時栽種道地款冬花,兩人成組、分工明確,手法熟練地進行打眼、放苗、覆土,忙得不亦樂乎。
來自新疆的經營主體符中年在這里已經扎根兩年,他說:“我在這里承包土地種植中藥材200畝,品種有款冬花、板藍根、甘草,每年能為當地村民創造400個就業機會,我也學到了不少中藥材種植技術,達到了合作共贏。”
去年常楊村共種植中藥材2400余畝,實現年產值1366萬元,帶動部分農戶戶均收入5萬余元,參與種植的農戶和合作社嘗到了“甜頭”。

永清鎮常楊村黨支部書記王虎平說:“今年,我們常楊村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支持和動員群眾以及縣內外經營主體種植中藥材3500余畝,目前已經完成種植2500余畝,預計4月底全面完成種植。”
從高山林緣的生態防護隔離區到阡陌縱橫的智能灌溉示范區,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正忙著翻地、鋪膜,栽種,空氣里到處飄著新翻泥土的清香。今年,永清鎮謀劃種植中藥材12798畝,為群眾致富增收拓寬了新路子。(清水融媒記者趙凱娜)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