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縣堅持將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與和美鄉村建設有機結合,筑起群眾的“安居夢”,讓群眾搬出“憂居”,住進“幸福”里。
眼下,清水縣山門鎮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挖掘機、攪拌機隆隆作響,在施工場地來回穿梭,工人們綁扎鋼筋、砌墻,干勁十足,一磚一瓦都傾注著對安居的期盼,勾勒出鄉村發展的嶄新圖景。
“我以前住的房子在山底下,下雨下雪不安全。今年有避險搬遷項目,我在村上登記了一個院,現在正在建設,希望早點建好搬進去。”山門鎮南山村村民王五十開心地說。

山門鎮南山村張山、李山自然村地處山坡地帶,坡勢陡峭,地質災害易發。為改善群眾住房條件,提升群眾住房安全水平,山門鎮堅持科學規劃與尊重群眾意愿相結合,全方位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按照“因地制宜、避險就近”的建設思路,規劃集中安置區1處,對該村55戶245人實施避險搬遷。
“我們村兩委通過提前動員宣傳和群眾商議,確定55戶搬遷戶共計245人,項目共涉及兩期:一期計劃在5月底完成,二期計劃6月底完工。項目開工以來,南山村群眾在工地上務工,不但為自己房屋監工還能增加收入。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督促施工隊加快進度完成房屋建設,讓群眾早日入住。”山門鎮南山村黨支部書記宋寧說。
據了解,山門鎮按照“功能合理、宜居宜業”原則,堅持把基礎設施配套作為后續搬遷工作的重點來抓,統一規劃房屋,多渠道整合資金、全方位統籌政策、一體化推進“供水、供電、供暖、排污、道路、通信、亮化、綠化”等室外配套工程,修建文化廣場1處,為群眾提供舒適便捷、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
安居還要“樂”業。為了讓搬遷群眾住得安心、舒心,山門鎮堅持搬遷與產業發展同步規劃、同步推進。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依托劉崖村木耳基地,實現搬遷群眾發展產業或就近務工,動員群眾參與制種、種植、采摘等環節,發展木耳種植產業,讓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山門鎮南山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共涉及農戶55戶245人,在項目落實上,成立專班全程推進,推行'四個說了算",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群眾全程參與,全程監管,確保房屋建得好、質量高、進度快。截至目前,49戶集中安置戶已全面動工,工程進展緊張有序。集中安置點計劃于6月底前完成房屋主體和附屬工程,7月初同步啟動實施水、電、路、網、廣場、綠化、亮化等基礎配套工程,所有搬遷戶9月底前完成搬遷入住。”山門鎮人大主席段永平說。
山門鎮南山村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項目的實施,將有效解決南山村受地質災害威脅問題,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鄉村振興,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搬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連日來,清水縣各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施工人員全力搶工期、抓進度,全力以赴按下工程建設“快進鍵”。2025年,清水縣涉及搬遷任務105戶,目前已全部開工建設。(清水縣融媒體記者王利萍馬堯)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