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一體推進,以產業振興激活發展動能,以鄉村建設繪就宜居畫卷,以基層治理凝聚團結合力,奏響了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的和諧樂章。
位于新城鄉西北部的黃梁村,是一個純回民聚居村落,下轄5個村民小組,共有203戶920人。憑借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的突出表現,2018年,黃梁村被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被國家民委評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村”,成為當地民族團結進步的典范。
近日,記者走進黃梁村,道路寬闊整潔,村莊綠樹成蔭,各類民族團結宣傳標語醒目可見。在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文化廣場的墻壁上,一張張照片生動展現了回族群眾與周邊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溫馨場景,見證著各民族之間深厚的情誼。
“聽黨話,一個核心牢記它;感黨恩,永遠不忘黨恩情;跟黨走,幸福生活天天有……”在不遠處的民族團結進步文化長廊里,新城鄉黨群服務中心主任魏志明正以快板的形式,向村民們宣講民族團結知識。朗朗上口的快板詞搭配通俗易懂的講解,贏得了現場群眾的陣陣掌聲,也讓民族團結理念如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心。
“我們以‘石榴花開和美隴原’第22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為契機,持續鞏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創建成果。”黃梁村駐村干部馬貴香介紹說:“我們將抵制高額彩禮、倡導文明殯葬、推進移風易俗等內容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累計開展宣傳活動5場次,發放宣傳資料600余冊,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讓文明新風在村里落地生根。”

近年來,黃梁村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在村內建成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文化廣場、民族文化長廊、民俗館等文化活動場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宣傳陣地,將創新理論宣傳和暖心政策宣傳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的“主題曲”,常態化開展各類宣講、走訪活動,把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黨的最新民族方針、政策、路線通過鄉音傳送到千家萬戶。
產業興則百業興,產業旺則民族融。產業發展是鞏固民族團結進步的“金鑰匙”。今年,黃梁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同時,積極開展餐飲技能培訓,鼓勵村民外出創業,以產業發展為紐帶,架起了各民族間的“連心橋”,唱響了民族團結“奮進曲”。
在黃梁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郁郁蔥蔥的黃芪生機勃勃,村民們穿梭其間,精心進行田間管理。地擺木耳基地里,農戶們正忙著為木耳澆水,一片繁忙的勞作景象。
“今年,我們按照全縣‘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產業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目前,已栽植萬壽菊100畝,種植柴胡、黃芹、黃芪、款冬花等中藥材225畝,發展地擺式木耳5000棒,并對100畝金銀花進行精細化管護,為村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我們充分發揮清真餐飲特色優勢,組織村民參加牛肉拉面、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鼓勵大家外出創業。如今,70余戶村民在江蘇、浙江等地開設餐館,20多戶在麥積、清水經營小吃店,實現了產業多點開花、群眾穩定增收的良好局面。”黃梁村黨支部書記海小明介紹說。

良好的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底色。今年,黃梁村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組織開展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全村上下齊心協力,累計清理各類垃圾1.8噸,完成6公里路肩整修、6.5公里花帶修整、5公里水渠清淤,補植行道樹23棵,清理柴草堆25處,新增公路沿線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在建設和美鄉村的過程中,村民們互幫互助、團結協作,不僅營造出整潔優美的村莊環境,更凝聚起了強大的發展合力,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鄉村建設中綻放得更加絢爛。
鄉村美麗、產業振興、百姓富裕、民族團結的黃梁村,正是清水縣鄉村振興和民族團結進步同頻共振、各族群眾共享美好生活的縮影。下一步,清水縣將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進一步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攜手共創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