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公布,清水縣紅堡鎮西城村榜上有名。
西城村位于清水縣紅堡鎮西部,轄2個自然村,行政區域面積470.81公頃,農業人口290戶1253人,是“清水一絕”龐公石的唯一產地,也是三國西城古遺址和成吉思汗駕崩地遺址。這里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更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以文明創建為引領,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25年,西城村成功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歷史底蘊,文化傳承的根基
西城村位于牛頭河西岸和白駝河南岸交匯處的西側階地上,充分利用依山傍水、農業產業資源富集的優勢,按照“區域協同、聯動發展、三產融合、鄉村景區化”的總體思路,突出綠色、協調和創新驅動的發展導向,構建了“兩軸六區多節點”的區域布局,著力打造生態與人文和諧、有機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聯動發展的美麗鄉村。西城村充分利用三國西城古遺址、成吉思汗駕崩地遺址的文化資源,通過開展文化活動、舉辦歷史講座等形式,讓村民們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產業興旺,經濟發展的引擎
西城村是清水縣設施農業示范基地,依托白駝流域產業片帶,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目前,已建成各類設施蔬菜大棚72000平方米,引進普羅旺斯、羊肚菌等新品種11個,發展“西紅柿+草莓”“萬壽菊育苗+西紅柿”“火鍋小菜+羊肚菌”等5種產業結構模式,引進種植大戶6家,帶動本村有種植經驗的群眾10余戶,年產值達到1500萬元。同時,西城村還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了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雙贏。此外,村里還建有電商物流代辦點1處,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生態宜居,鄉村風貌的蛻變
走進西城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二層樓房映入眼簾,青磚綠瓦,樹影婆娑,洋溢著一派安靜祥和的鄉村氣息。自來水入戶率100%,全村290戶衛生廁所全覆蓋,建設2座村級污水處理站,鋪設雨污分流管網5000米,推行“三筐一桶戶分類”和“統一收集、統一轉運、統一無害化處置”的垃圾處理模式,使干凈、整潔、村美、院凈成為常態。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西城村堅持規劃先行,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編制完成“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構建了“兩軸六區多節點”的區域布局,突出文化和特色,凸顯功能進行升級改造。如今的西城村,道路寬敞平坦,路燈明亮,文體設施齊全,村際基礎設施鏈通共享,群眾生活方便快捷,成為了人們向往的宜居家園。

鄉風文明,精神家園的構建
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西城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了紅白理事會章程,對彩禮“限高”,禮金“設限”,讓婚姻遠離負債、人情回歸本質,有效推動婚嫁移風易俗。創新推行“主題黨日+新時代文明實踐”模式,在規范開展“三會一課”的基礎上,聚焦節會活動、農業生產和安全生產等內容,積極組織開展“甘肅衛視鄉村新事記”“迎國慶·慶豐收”、巡回法庭等系列活動,讓文明實踐更顯實效。積極推行積分管理制度,設立人居環境“紅黑榜”,定期公示“示范戶”和“不合格戶”,有效調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如今的西城村,鄰里和睦,互幫互助,文明之風吹遍每一個角落。

治理有效,和諧穩定的保障
西城村著力構建黨建引領下的“五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出“341”區域協同治理新模式。即以支部聯親、黨員認親、群眾結親的“三親模式”,讓不同自然村的群眾結對互幫;以支部、黨員、網格員、群眾為主體的“四方結隊”,有效促進群眾之間相互學習、溝通交流;以“1+3+N”的村民議事模式,打破區域壁壘,建立“大事共商、難事共議、困難共幫”的有效治理機制。同時,村里還建立了完善的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對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為村民們創造了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
全國文明村的稱號,是西城村發展的新起點。未來,西城村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鞏固和提升文明創建成果,持續推進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努力打造更加美麗、富裕、和諧的和美鄉村,讓文明之花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