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時節,走進清水縣白駝鎮的木耳種植基地,一幅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映入眼簾。大棚里,村民們熟練地將菌棒整齊擺放,臉上洋溢著對豐收的期待;平地上,10萬棒地擺木耳菌棒排列有序,宛如黑色的“珍珠”灑落田野;山林間,吊袋黑木耳借助松樹主干茁壯生長,形成“林菌共生”的獨特風景。
白駝鎮憑借溫濕氣候與肥沃土壤的自然優勢,把地擺木耳定位為特色農業的“破局產業”。為推動產業發展,鎮上成立了工作專班,從土地流轉、菌棒采購到技術對接,提供“一條龍”服務。同時,邀請農業專家團隊實地指導,為木耳生長制定科學方案。在16畝標準化種植基地里,菌棒嚴格按照間距標準擺放,并采用“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既保障了木耳品質,又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

地擺木耳種植不僅豐富了白駝鎮的農業產業結構,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菌棒擺放期間,基地吸納了周邊20余名村民務工,人均日收入達100元以上。通過創新“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除提供短期務工崗位外,還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參與種植等方式共享產業紅利。據測算,木耳成熟后每畝產值可達2萬元,預計帶動村集體增收超10萬元,戶均年增收超5000元,真正實現了“小木耳”撬動“大民生”。
與傳統種植不同,白駝鎮地擺木耳項目充分發揮“成本低、易管理、見效快”的優勢,通過噴灌系統精準調控溫濕度,遵循綠色種植標準,讓木耳在自然環境中健康生長。
白駝鎮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按照適地適種的原則,持續發展黑木耳種植產業,整合白駝河川區優勢資源,創新構建“大棚+地擺+林下+原木”的四位一體的創新種植體系。

61萬棒大棚木耳借助精準溫控、系統灌溉等設施,實現了溫濕度、光照的全天候調控,不僅延長了木耳生長周期,還提升了產量與品質,成為木耳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林屲村楊莊自然林內的4萬棒木耳,則巧妙利用林地天然遮陰、濕度適宜的生態優勢,不僅盤活了閑置林地資源,減少了種植成本,其產品也因天然無污染而更受市場青睞;林屲村楊莊自然林空地創新種植400椴原木點菌木耳,利用椴木天然抗菌性降低雜菌感染風險,在品質上更受市場青睞。
至目前,白駝河川區共種植木耳75萬棒,出芽率高、長勢良好,預計總產值225萬元,帶動就近務工180余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下一步,白駝鎮將繼續深化木耳產業多渠道經營發展模式,不斷完善產業鏈條,推動木耳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方向邁進,讓小小木耳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耳朵”。(清水縣融媒體李榕馬輝陳婧嫻)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