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水土保持為抓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通過實施溫泉溝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項目以及2025年潭溝項目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項目等一系列重點工程,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扮靚鄉村振興底色,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漫步清水縣白沙鎮溫泉村,一幅生態振興的錦繡畫卷徐徐鋪展:昔日泥濘不堪“爛泥溝”,搖身變為游人如織的網紅水景街,坡耕地整治后實現稻蟹共生,農田里螃蟹靈動、秧苗蔥郁,曾經塵土飛揚的河岸土路,蛻變成串聯村莊美景的休閑步道……村民們沉浸在生態效益和旅游經濟豐碩成果中喜笑顏開,生動詮釋著溫泉溝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的卓越成效。

清水縣溫泉溝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項目是依托鄉村旅游產業開展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共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663.06公頃。主要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改造26.97公頃,坡面水系工程1處,M10漿砌石谷坊1座,護坡工程115米,山頂棧道956米,堤頂生態步道1.16公里,觀景平臺2處,堤背綠化0.23公頃,封育治理636.09公頃。
清水縣水土保持站工程師李智杰說:“通過實施預防保護、綜合治理、生態修復措施,使小流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資源得到充分保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打造了新農村建設宜居宜游宜業新基地,促進了清水縣文旅農康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

與此同時,清水縣水土保持站也正在積極推進潭溝項目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項目。
“清水縣2025年潭溝項目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項目,位于清水縣南部,距縣城20公里,涉及草川、紅堡、永清三個鄉鎮。項目總投資503.37萬元,面積53.44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0.13平方公里,治理面積12.50平方公里。”清水縣水土保持站高級工程師王澍楠說。
該工程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封禁治理1043.10公頃,梯田設計207.10公頃,產業路(砂化路)1597米,田間道路7776米,配套道路涵管5座,排洪渠884米。工程自2025年3月份開始,工程實施期為7個月,將于今年9月底完成建設。

據介紹,2025年潭溝項目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項目實施后,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經過項目建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2.50平方公里,增加年蓄水能力11.11萬立方米,增加年保土能力2.98萬噸,治理程度由原來的62.21%提高到93.36%,保護耕地面積0.16萬畝,增加糧食生產能力9.32萬公斤,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收入319.74萬元。同時,將部分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水,涵養水源,提高地表徑流利用率,改善了水環境。
在白沙鎮太石村和趙溝村交界處,柒家溝淤地壩隱于連綿綠意之間,壩水清澈,碧綠怡人,已然成為了清水縣的一道亮麗風景。總投資445.89萬元的柒家溝淤地壩工程在2022年底建成。工程的建成,使壩控范圍內的洪水泥沙得到攔蓄,年減少入河泥沙1.95萬噸。同時,可保障區域內5000畝農田灌溉,解決了小麥、玉米等作物春播供水問題。

除柒家溝淤地壩外,清水縣還建成了窩坨溝、水泉灣等淤地壩,這些淤地壩在攔洪蓄水、減少入河泥沙、調節局地小氣候、改善土壤物理性狀、保障區域內果園及農田灌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水縣通過實施一系列水土保持項目,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雙降”,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水土保持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了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讓鄉村的顏值和內涵得到了雙提升,一幅“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清水大地徐徐展開。(清水融媒記者丁文艷劉清寧李榕)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