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清水縣白駝鎮,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齊排列,宛如鑲嵌在大地上的“銀盒子”,里面孕育著村民們的致富希望。這里的蔬菜產業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

在白駝鎮林屲村,種植大戶景勤學經營的31棚彩椒長勢良好。棚內,一株株辣椒苗精神抖擻,翠綠的枝葉間綠色的辣椒煥發勃勃生機,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為辣椒苗“綁架”,為即將掛滿枝頭的彩椒提供支撐。“我今年種了31棚訂單辣椒,品種是彩椒,每棚產量預計4000斤,產值每棚10000多元,目前長勢挺好。”景勤學滿懷信心地說道。訂單農業讓他沒有了銷售的后顧之憂,豐收在望的彩椒棚就是他的“聚寶盆”。

而在白駝鎮姚黃村,種植大戶景愛林的蔬菜大棚同樣是一派豐收景象。走進西紅柿大棚,藤蔓上綴滿了圓潤飽滿的西紅柿,紅得透亮,宛如一顆顆紅燈籠。“我承包了兩個蔬菜大棚,種植西紅柿1200平方米,已經采摘了10000余斤,今年價格還可以,批發價1.8元。”景愛林介紹道。在隔壁的黃瓜大棚里,翠綠的黃瓜藤爬滿支架,鮮嫩的黃瓜垂掛其間,帶著晶瑩的水珠,散發著清新的氣息,長勢喜人,也已進入采摘期。“黃瓜種植了2000平方米,效益都很好。”景愛林言語間滿是豐收的喜悅。

白駝鎮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讓種植大戶收獲頗豐,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姚黃村民文麗麗正在黃瓜大棚里忙碌地打岔、繞架,動作十分嫻熟。他笑著告訴記者:“我在這個蔬菜大棚打零工,一年能干200天左右,既能就近照顧孩子又能補貼家用。”如今,在白駝鎮,像這樣在蔬菜大棚務工的村民還有很多,蔬菜產業的發展拓寬了他們的增收渠道,讓他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今年,白駝鎮在白駝河流域種植蔬菜2.9萬平方米,有西紅柿、黃瓜、訂單式彩色辣椒等。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加強農業科學管理,組織農戶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提高設施蔬菜綜合生產能力,蔬菜畝產5000公斤,畝均凈利潤2萬元,將“大棚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從種植大戶的豐收喜悅,到普通村民的幸福笑容,清水縣白駝鎮的蔬菜大棚里,處處展現著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未來,白駝鎮將繼續做大做強蔬菜產業,讓這小小的蔬菜大棚,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清水融媒記者趙凱娜王衛東)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