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時節,白沙鎮桑園村的木耳種植基地里,一片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踏入基地,整齊排列的地擺菌棒猶如等待檢閱的士兵方陣,黑褐色的木耳簇擁在菌棒之上,恰似無數小巧玲瓏的傘蓋。它們肥厚飽滿,表面泛著油潤的光澤,清新的菌香隨風飄散,沁人心脾。

采摘工人們在菌棒間穿梭,手指靈活地將成熟的木耳摘下,放入身旁的塑料桶中。村民蔣小艷動作嫻熟,笑容滿面,她的桶里已裝了小半桶鮮嫩的木耳。“以前沒有活干,就在家里待著,現在可以在木耳棚里面摘木耳,一天掙個百八十,既能掙錢又能在家里照顧老人娃娃。”她高興地說。
桑園村能迎來這樣的豐收盛景,得益于對當地自然資源的精準挖掘與利用。這里四季氣候溫潤宜人,土壤肥沃疏松,為木耳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村兩委立足實際,整合閑置土地資源,打造了大棚種植與地擺種植相結合的兩大黑木耳種植基地。隨著木耳產業的蓬勃發展,周邊村民的就業難題也隨之破解。從菌棒培育到木耳采摘,整個產業鏈條為附近12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木耳豐收,銷路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木耳基地內,村黨支部書記曹秀紅搖身一變,成為了“帶貨主播”。她手持手機,熱情地向鏡頭前的網友們介紹桑園村的木耳。她不僅詳細展示了木耳從生長、采摘到晾曬的全過程,還耐心解答網友提出的各種問題,生動的講解讓屏幕另一端的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曹秀紅介紹說:“今年,桑園村黑木耳預計產量可達1.5萬斤。目前,木耳主要通過客商收購和電商銷售兩種渠道走向市場。”線上線下雙管齊下,讓桑園村的優質木耳走進千家萬戶。

桑園村的小小木耳,不僅撐起了村民的“致富傘”,更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近年來,白沙鎮在食用菌產業發展進程中,積極探索多元化種植模式,趙溝村、桑園村等多個村莊的食用菌產業已頗具規模。眼下,大棚木耳和地擺木耳都迎來了大規模采摘期,這些新鮮美味的木耳,在滿足消費者味蕾的同時,也為全鎮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食用菌產業正逐步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支柱產業。(清水融媒記者趙凱娜趙甲偉)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