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作為軒轅故里的歷史地位,在典籍與大地間刻下雙重印證。晉郭璞《水經》“帝生于天水軒轅谷”的記載,經學術考辨明確指向今日清水縣軒轅谷;明代胡纘宗題寫的"軒轅故里"石碑,至今矗立在三皇廟前。這片土地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早期記憶:2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如星辰散落,李崖遺址躋身2011年全國重大文物考古發現13位,萬余件館藏文物中1296件達到國家級珍貴文物標準。這些遺存構成一條綿延不斷的文化鏈,使"軒轅故里"不僅停留于傳說,更成為可觸摸、可考證的文明源頭。

面對豐厚遺產,清水以系統性的守護夯實傳承根基。甘肅省軒轅文化研究會陸續推出了《華夏文明的曙光》《秦亭與秦文化》《中華文明探源》等一大批學術研究成果,編輯出版《軒轅文化論文集》《軒轅文化》《軒轅故里—清水民間文化志》《軒轅故里新論》等學術期刊,構建黃帝"生于清水、建都新鄭、葬于黃陵"的學術框架,賦予文化品牌以學術深度;對縣域內55處縣級及以上文保單位實施動態監測,讓秦早期文化、漢唐遺跡在當代延續生命。建成軒轅廣場、軒轅湖公園等文化地標群,其中軒轅湖以"龍"字形水體與"中"字入口的匠心設計,將黃帝符號轉化為可游可賞的公共空間。守正非因循守舊,而是讓文化基因在嚴謹傳承中保持純正血脈。

清水深諳,文化若不能融入當代生活,終將成為博物館的標本。西秦腔歌舞劇《軒轅大帝》榮獲第七屆西北五省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特別獎等7項大獎,將史詩轉化為舞臺藝術;大型舞蹈《清水軒轅鼓》更以鼓聲為媒介,讓軒轅精神響徹隴原。軒轅文化旅游活動串聯全國象棋公開賽、徒步走等體育活動,構建"體育+文化+旅游"新模式,使節會成為文旅消費引擎。

最具啟示性的創新,在于將文化基因植入產業肌理。以縣城為核心,清水串聯軒轅谷、湯峪溫泉等節點,打造"尋根祭祖游"精品線路;非遺文創街區等新業態吸引年輕游客沉浸式體驗。同時立足《黃帝內經》"治未病"理念,建成52家中醫養生館,研發70余種健康產品,形成集中藥種植、溫泉療愈、食療保健于一體的康養產業鏈。這種融合產生乘數效應,文化為產業注入靈魂,產業為文化延續生命,最終推動"軒轅故里"從文化符號蛻變為文旅農康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復合型地域品牌。

當清水兒女在軒轅廣場仰望黃帝持劍的塑像,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的榮光,更是文化基因轉化為發展動能的現實圖景。清水的實踐證明:中華文脈的延續,需要典籍中的學術考據,更需要大地上的民生溫度與現代產業的蓬勃脈動。唯此,五千年文明長河才能永遠奔涌向前。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