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清水大地,生機盎然。小麥良繁田里,金黃麥浪隨風起伏;木耳基地中,菌棒在林下排列成陣;草莓大棚里,顆顆紅果掛滿枝頭;文化廣場上,村民們伴著鼓點跳起秧歌,移風易俗的宣傳畫在陽光下格外醒目;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內,白墻黛瓦的新居與綠樹繁花相映成趣……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鋪展。2025年上半年,清水縣緊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以“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為產業脈絡,統籌推進糧食安全、產業升級、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農”答卷。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精準施策織密民生保障防護網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一線,“一鍵申報”系統成為精準識別的“智能眼睛”。賈川鄉村民王建軍通過手機APP提交申請后,不到48小時就被納入監測對象并獲得養殖補貼。“現在政策響應速度太快了,我家3頭牛犢的飼料錢有著落了。”王建軍的感嘆,折射出全縣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的高效運行。
上半年,全縣新識別監測對象51戶258人,其中通過“一鍵申報”納入監測對象37戶153人,消除風險216戶993人,風險消除率達84.69%,戶均落實幫扶措施5項以上,較好做到了應納盡納、應幫盡幫,到戶幫扶力度、“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兜底保障水平持續鞏固提升,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糧食安全:筑牢根基端穩端牢“清水飯碗”
盛夏時節,清水縣小麥收割工作全面收官,全縣以“種、儲、加、銷”全鏈條發力,將科技賦能融入傳統農業,推動小麥從“豐收在田”向“增值增效”跨越,為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筑牢根基。
在“種”的環節,清水縣積極爭創全國小麥制種大縣,通過與甘肅省農科院合作建成試驗站,培育“蘭天”系列小麥品種60余個,全國推廣超1.2億畝。今年推行“五良融合”,建成10萬畝良繁基地,25.93萬畝夏糧豐收,主導品種蘭天26號在干旱背景下畝產達350公斤,創寒旱區高產水平。
倉儲環節,金集鎮連珠村建成烘干倉儲項目,250平方米倉儲用房與烘干系統配套,年加工量300萬斤,每日烘干24萬斤,解決農戶晾曬難、霉變愁,讓糧食“儲得安”。
加工與銷售環節亮點紛呈。土門鎮構建“糧油種植+加工+訂單銷售”模式,以“保底收購+溢價激勵”綁定農戶,3條生產線日加工面粉10多噸、油料1.2噸、雜糧2.2噸。注冊“隴祥盛”商標,主打“純天然無添加”,通過商超、電商和短視頻營銷,產品熱銷多地,實現從“初級加工”到“精品智造”升級,更創新代儲代磨服務,盤活零散余糧。
清水縣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從良種繁育到倉儲保障,從精深加工到市場拓展,清水縣小麥全產業鏈加速成形,在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繪就鄉村振興的豐收圖景。

產業賦能:特色農業集群迸發強勁活力
清水縣緊盯建設“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目標,按照“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產業布局,深入實施特色產業“擴量、提質、延鏈、增效”四大行動,著力做大做強食用菌和小麥育種,鞏固提升干鮮果和中藥材,穩步發展漢麻、小雜糧和草畜一體。
清水縣食用菌產業正以“多點開花”的態勢蓬勃發展。白沙鎮趙溝村食用菌產業園的大棚里,濕潤的空氣中彌漫著菌香,水珠順著木耳的褶皺滾落;白駝鎮林下木耳種植基地的林地間,茂密樹冠形成天然綠傘,黑木耳如黑蝶振翅般舒展;山門鎮地擺木耳種植點的田埂邊,地擺菌棒沿著地形鋪成黑色的波浪;農戶庭院中,村民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的庭院木耳,成為增收新亮點。
食用菌產業園成功創建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種植規模達960萬棒,“清水木耳”通過跨境電商銷往海外,冷鏈物流和電商直播讓小木耳成為“國際貨”。
家庭農場成為產業升級的“生力軍”。永清鎮杜溝村的兄弟興旺家庭農場內,34座大棚里,茼蒿、油麥菜等火鍋菜正通過循環微噴技術快速生長。“我們采用輪作模式,一年種植6茬,年收入達80萬元,還帶動村集體增收6萬元。”農場主張紅兵介紹,這里的蔬菜直供天水麻辣燙食材供應中心,形成“基地+加工+銷售”的閉環。全縣1723個家庭農場如星星之火,在糧食、蔬菜、養殖等領域點亮致富希望。
郭川鎮、金集鎮聚焦低質低效果園改造、防雹網建設、智慧產業園打造及產業鏈延伸,采取務實舉措并持續推進,果園管理精細化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紅堡鎮“紅寶草莓”品牌叫響市場,300余畝草莓采摘園吸引游客絡繹不絕;隴東鎮建成3000畝中藥材示范基地,帶動群眾種植中藥材4900畝,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成熟運作模式,群眾自主發展產業意愿高漲。
上半年,全縣完成低質低效果園改造4000畝;種植食用菌960萬棒、中藥材7.31萬畝、漢麻3.3萬畝、飼草玉米4萬畝,畜禽出欄量達39.86萬頭(只);加力推動農產品保險擴面提標,開辦農業保險品種35個,落實早春開花類作物保險5.1萬畝、種植業保險13.97萬畝、養殖業保險2.63萬頭(只),共計理賠24.64萬元,搭建防雹網407畝。持續深化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申報綠色食品3個、甘味農產品2個,“清水黑木耳”“清水漢麻”等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不斷提升,“清水半夏”入選2024年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中藥材)百強榜。扎實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投資3億元的眾興菌業年產6噸冬蟲夏草仿生培育一期項目建成投產,投資8000萬元的漢麻脫膠梳理加工項目啟動建設,特色產業規模化、組織化、集群化發展成效明顯。

鄉村煥新:和美畫卷在山水間徐徐舒展
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讓群眾“搬”出好日子。黃門鎮小河社區的安置點內,白墻黛瓦的新居整齊排列,社區超市、文化廣場一應俱全。“這里離木耳大棚只有500米,我每天務工能掙100元,孩子上學也方便。”搬遷戶寧俏菊臉上洋溢著笑容。全鎮106戶搬遷群眾不僅住上新房,還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穩定增收。
路域環境整治讓鄉村顏值飆升。草川鋪鎮草川村中心村,新鋪設的柏油路面泛著烏亮光澤,兩旁新栽的行道樹與花卉景觀帶一路延伸。“草川村中心村整治工作在45天內完成了14500平方米柏油主干道翻新、打造花卉景觀帶1公里、硬化人行道1000平方米、拆除各類違規建筑5處、鋪設排水管網、網線管網2公里、整理飛線900米、栽植行道樹160株、栽植竹子及冬青等苗木2.6萬株等工作,實現人居環境整體提升。”草川鋪鎮草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恒錄介紹。
在紅堡鎮周家村,青瓦白墻的農舍掩映在綠樹叢中,新建成的柿子觀光園內,游客們正體驗采摘樂趣。通過打造“產業+文旅+治理”模式,叫響“周末大家來周家”品牌。永清、白沙、秦亭、草川鋪等鄉鎮將和美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深度融合,不斷豐富旅游業態,為群眾增收探索了新路子。
上半年,清水縣深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立足鄉村實際、體現村莊特色、尊重農民意愿,以6條鄉村建設示范片帶和高速公路沿線為重點,有力有序推進31個鄉村建設項目。采取補齊基礎短板“托盤子”、培優特色產業“厚底子”、整治村莊環境“靚面子”、深化融合治理“強里子”的方式,務實建設10個和美鄉村,以點帶面提升鄉村建設整體水平。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和“村村萬樹·綠滿清水”行動,扎實開展中心村整治,堅持基礎為先補短板,全民參與促提升,有效解決了短板突出、面貌差的問題;分級推進“美麗庭院”建設,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06戶、農房抗震改造13戶,完成鄉村綠化3.1萬平方米,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不斷提升。

治理增效:文明新風涵養鄉村精氣神
在賈川鄉梅江村的“村民說事室”里,一場矛盾調解會正在進行。“12345”工作法讓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問題在“家門口”化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松樹鎮創新推行“四個十”工作法,通過黨員聯戶、積分管理,將基層治理從“被動維穩”轉向“主動服務”,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移風易俗吹來文明清風。金集鎮推行村規民約“紅九條”,將彩禮上限定為6萬元;紅堡鎮實行婚事“1+5”、白事“三統一”制度,通過積分獎勵引導厚養薄葬。“現在彩禮降了,酒席簡了,一年能省好幾萬元。”金集鎮村民張小霞說。
上半年,清水縣深入開展“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和進百家門、訪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主題活動,先后排查調處婚姻家庭、鄰里關系、土地流轉、欠資欠薪等方面矛盾糾紛2794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問題不激化。持續加大“清水民聲”的宣傳推廣力度,征集意見16條,解決合理訴求33件,群眾滿意度達100%。扎實推進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結合縣情實際制定治理方案和倡導性標準,引導各鄉鎮創新推出宣傳作品38條,選樹美麗庭院示范村18個、示范戶180戶,持續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半年來,清水縣農業農村工作亮點紛呈、成效顯著。從“藏糧于地”的萬畝良田到“藏富于民”的特色產業,從“和美鄉村”的宜居畫卷到“三治融合”的治理新篇,這片土地正以堅實步伐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展望未來,清水縣將繼續深耕沃土、砥礪前行,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書寫更加絢爛的時代華章。(清水融媒李榕牛啟坤)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