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水縣廣袤的鄉村大地上,一場移風易俗的文明實踐正悄然改變著鄉村的模樣。近年來,清水縣各鄉鎮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通過機制創新破解陳規陋習,讓文明新風在鄉野間落地生根。紅堡鎮和王河鎮的生動實踐,正是這場文明變革的鮮活注腳。
紅堡鎮的鄉間小道上,“新風管家”志愿服務隊的身影時常穿梭在農戶家中。這支由村醫、總管、廚師、媒人組成的特殊隊伍,正用“軟服務”破解著鄉村治理的“硬骨頭”。“其實紅白事情我們早就想簡辦,就是怕親戚鄰居說閑話。管家們上門和我們交流,勸我們把省下的錢用在實際的地方,幫我們把‘想省不敢省’的心思說透了,這下心里踏實了。”紅堡鎮蔡灣村群眾劉永平的話,道出了許多村民的共同心聲。
作為土生土長的“老總管”,高金山對村里的習俗了如指掌:“我在村里當了很多年總管,能感覺到大家都覺得紅白事情有點繁瑣。現在提倡紅白事簡辦,我們大量走訪群眾,聽一聽大家的心聲,大家覺得有負擔的事,咱們就一起想辦法改。”在蔡灣村,曾經讓村民倍感壓力的“三年祭”習俗,正是在“新風管家”的推動下完成了蛻變。過去要辦三天的祭祀活動,如今縮減為半天,取消了親朋宴請、招待莊眾等環節,不僅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更讓攀比之風無處遁形。
“我們讓‘新風管家’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黨員大會,大量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把群眾的所想所盼梳理成訴求清單。”紅堡鎮蔡灣村黨總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蔡瑞棟介紹說。基于這些民意,村里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創新推出紅事“1+5”、白事“三統一”的村民自治制度,用群眾認可的方式推進移風易俗落地見效。這種“軟方式+硬約束”的組合拳,讓文明新風有了制度保障。

在王河鎮,一場場“板凳會”開在田間地頭、村口樹下,成為收集民意、化解矛盾的有效載體。村民們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把對彩禮、喪事等習俗的看法和盤托出。正是這些接地氣的交流,讓鎮村干部準確把握了群眾的所思所盼,為移風易俗工作找準了發力點。
“上次村里評‘文明家庭’,我家因為嫁姑娘‘零彩禮’結婚加了分,今天來換東西。”王河鎮村民王玉成拿著積分卡在“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用品時,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以前覺得彩禮少了被人笑話,現在按村規民約辦事能積分、能換物,走在路上都有人夸,孩子過得幸福,我們也得到實惠。”這種正向激勵機制,讓文明行為有了實實在在的回報,也讓更多村民愿意主動踐行新風尚。

在抵制高額彩禮的工作中,王河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尤為凸顯。“我們村沒有高彩禮現象,我的兩個女兒出嫁基本沒要彩禮。”王河鎮南灣村黨支部書記南玉明用實際行動作出了表率。他表示,下一步還要一如既往做好抵制高額彩禮工作,讓全村形成“低彩禮”“零彩禮”新風尚。

王河鎮黨委副書記崔俊玲介紹說:“王河鎮綜合施策破除農村高額彩禮陋習。全鎮11個行政村均召開紅白理事會專題會議,結合各村實際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同步印發了《王河鎮倡導文明婚嫁新風指引》,為群眾婚嫁行為提供清晰指引。深入挖掘轄區內零彩禮、低彩禮婚嫁案例8個,通過廣播、宣傳欄、村民大會、微信群等形式廣泛宣傳。拍攝《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短視頻4條,累計播放量超過5萬次。向全鎮農戶發放《王河鎮抵制高額彩禮倡議書》8000余份,進一步發揮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鄉賢代表、婦女組織等群眾效應,采取長輩勸情、鄉賢勸禮、村官勸法的‘三勸工作法’,開展各類宣講40場次,入戶宣傳200余次,參與人數1200余人次,凝聚自治合力,讓高額彩禮無處生根。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抵制高額彩禮,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的帶頭作用,通過簽訂承諾書、自覺遵守低彩禮、婚禮簡辦等要求,言傳身教帶動群眾摒棄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
如今的清水縣鄉村,無論是紅堡鎮“新風管家”推動的習俗簡化,還是王河鎮“積分超市”帶來的行為轉變,移風易俗已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生動實踐。從彩禮“限高”到喪事簡辦,從“三年祭”改革到“零彩禮”受推崇,文明的種子已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在清水縣的鄉野間綻放出絢麗的花朵。(清水融媒記者李榕王衛東)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