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區議事廳里居民暢所欲言,微信小程序上訴求即發即回,紅色物業黨支部與居委會協同辦公,田間地頭“新風管家”引領文明新風。在清水縣,一曲多方參與、城鄉呼應的基層治理交響正激昂奏響。
面對城鄉治理的新形勢新挑戰,清水縣創新推行社區聯合黨委、智慧治理平臺、紅色物業等同步在鄉村厚植治理根基,構建了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科技賦能為支撐,群眾參與為基礎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聯合黨委“領唱”破除治理碎片化
“自來水管漏水、居住區施工噪聲擾民、綠化面積被占用……”當各小區的問題久拖不決時,社區聯合黨委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清水縣,由縣委組織部、社工部牽頭,公安、住建、水務等多部門參與的社區聯合黨委機制,成為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困境的創新之舉,這一機制徹底改變了以往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
“社區聯合黨委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通過定期會商、事項交辦、跟蹤督促等方式,共同研究交辦社區治理中的各類事項,不斷提升為民辦事效率,有效解決了居民訴求社區無力管的問題!鼻逅h充國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婷婷介紹。
在具體操作層面,清水縣創新推行“雙線雙辦雙評”機制,打造“一元三核”的“組織線”“三步走”的“服務線”,健全“3+2+X”聯席會議制度和“小區吹哨、社區部門報到”制度辦理事項,開展物業服務企業服務質量評議、小區“2+1”組織履職評議,構建起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的小區治理體系。

數字平臺“協奏”民意一鍵通達
來到東關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東關社區干部汪雪正在對“智匯永清”小程序上“民訴求”板塊的留言進行一一回復。這款由社區自主開發的微信小程序,已成為清水縣社區智慧治理的神經中樞。程序設置社區黨建、文明實踐、便民服務、網格管理等八大板塊,整合了城市黨建、志愿服務、民政社保等服務功能。
“除了日常工作,我每天都會在后臺對居民的訴求進行解答和回應!鼻逅h東關社區干部汪雪說,“今年以來,我們共接單600余次,回復各類政策咨詢、社保醫保服務等2000余件,水電移交、停車位劃分、天然氣進戶等復雜類事項32件。”
該平臺實現了網格化治理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網格員利用小程序采集基礎數據,上報實地走訪事件,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后臺分流交辦,全程跟蹤辦理情況,復雜事件則由社區黨委聯系行業主管部門協同處理。
清水縣毓秀嘉園小區居民杜紅艷對此深有體會:“我們小區充電樁比較少,充電很不方便,過去經常沒有位置,在‘智匯永清’上反映后,一個月左右小區的充電樁就加裝完成了。”
小程序為社區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讓社區通過辦好“微實事”,服務“大民生”。目前,該程序已推廣覆蓋永清鎮所有社區。

紅色物業“和鳴”疏通末梢堵點
在鼎豐國際小區,小區住戶劉萬蒼看著來幫忙的志愿者告訴記者:“今天志愿者又到我們小區來幫忙打掃衛生,小區物業自從去年換成紅色物業以后,就經常有志愿者來小區為大家服務,挺好的,生活在這個小區很幸福!
這一幕背后,是清水縣推進的“紅色物業”建設工程取得實效的生動寫照。通過建立居委會黨組織與物業黨組織聯動機制,永和社區在管轄的11個小區組建了小區黨支部11個、紅色物業2個,這些黨組織成為解決社區治理“最后一米”難題的關鍵力量。
“我們通過打造小區黨支部和紅色物業,讓小區黨員參與到小區治理中,讓黨員亮身份、踐承諾,將黨建引領貫穿社區治理全過程,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庇篮蜕鐓^黨支部書記趙小成介紹。
“之前小區外墻皮大面積脫落,既不美觀也不安全。”宏福嘉園小區業主代表王曉萍告訴記者。發現問題后,社區主動行動,與小區業委會、物業積極協商,督促解決,于今年6月份完成修復。
“針對小區各類問題,我們通過網格員入戶走訪、‘智匯永清’小程序、坐班輪流制進行收集,然后由居民代表、業委會、共建單位、志愿服務隊等聯合協商、共同解決。今年我們解決了鄰里矛盾糾紛和各類居民反映問題80多件!庇篮蜕鐓^黨支部書記趙小成告訴記者。
清水縣著眼黨群服務下沉,將“走近群眾”變為“走進群眾”,構建“居民點單—黨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的長效機制。在鼎豐國際小區、水畔新城小區等試點,黨組織貫通“黨建環、治理環、服務環”的協同工作機制,打通了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新風拂鄉野治理創新潤心田
清水縣的基層治理“交響曲”不僅在社區樓宇間回響,更在廣袤鄉村奏響了移風易俗、崇德向善的和諧樂章。各鄉鎮立足實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治理路徑,讓文明新風悄然改變著鄉村面貌。
在紅堡鎮,“新風管家”志愿服務隊正以柔性勸導破解陳規陋習的“硬骨頭”。他們走家串戶,傾聽心聲,精準化解村民“想省不敢省”的顧慮。憑借對習俗的深刻理解和群眾信任,“老總管”推動繁復的“三年祭”縮減為半天,減輕了負擔,剎住了攀比。通過廣泛征求民意,村里修訂村規民約,創新推出紅事“1+5”、白事“三統一”制度,形成“軟勸導+硬約束”的有效機制。
王河鎮則通過多元機制綜合施策。田間地頭、村口樹下的“板凳會”成為傾聽民意、凝聚共識的開放平臺。正向激勵的“積分超市”讓文明行為可量化、有回報。
村民王玉成因嫁女“零彩禮”加分兌換物品時倍感自豪:“以前覺得彩禮少了被人笑話,現在按村規民約辦事能積分、能換物,走在路上都有人夸,孩子過得幸福,我們也得到實惠!
黨員干部更是帶頭示范,王河鎮南灣村支書南玉明嫁女基本沒要彩禮,以實際行動引領新風。全鎮通過修訂村規民約、印發文明婚嫁指引、宣傳“低彩禮”“零彩禮”榜樣、發放倡議書、運用“三勸工作法”等組合拳,深入治理高額彩禮陋習。
無論是紅堡鎮的“新風管家”柔性破冰,還是王河鎮的“板凳會+積分超市+干部帶頭”多元共治,移風易俗在清水鄉村已不再是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生動實踐。從彩禮“限高”到喪事簡辦,文明的種子深植鄉土,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隨著支部建在小區、服務深入鄉村、“新風”吹遍田野的實踐不斷深化,黨組織引領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城鄉協同、軟硬兼施的基層治理體系正日趨完善。清水縣正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讓基層治理的交響樂在每棟樓宇、每個家庭、每片田野中和諧回響,奏響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強音。(清水融媒記者牛啟坤李榕王衛東)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