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麻為媒全鏈聚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清水漢麻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側記

金秋時節,清水大地漢麻青翠,綠浪翻滾。8月29日,由清水縣委、縣政府與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共同主辦的“清水縣漢麻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軒轅故里隆重舉行。這場以“賦能漢麻全產業鏈,激活縣域發展新動能”為主題的大會,匯聚行業協會領導、頂尖科研學者與知名企業家,共同擘畫漢麻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新藍圖,見證清水如何將千年“衣祖”資源轉化為富民強縣的綠色引擎。

實地考察:從田野到車間的全鏈脈動
現場觀摩環節,與會嘉賓深入清水縣各鄉鎮漢麻產業基地,實地感受漢麻產業的蓬勃活力。
連片麻田隨風起伏,麻稈挺拔,昭示著豐收的希望。“我們鎮今年漢麻種植面積達2.5萬畝,占全縣一半以上,”秦亭鎮黨委書記郭志斌介紹,“我們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農戶安心種植,企業保底收購。”
在柳林村傳統漚麻點,古法工藝與現代需求交融;劉峽村麻纖維提取車間內機器轟鳴——甘肅盛裕達公司日加工原料30噸,年產值超5000萬元,真正實現了“田間原料”到“工業產品”的高效轉化。
紅堡工業園內,4條現代化生產線全速運轉,漢麻脫膠梳理項目加速推進,“種植-加工-研發”一體化格局已現雛形。崔劉村的“小麥+漢麻”“油菜+漢麻”復種模式,更讓土地增效、農民增收,20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月均增收3000元。

主旨發言:共謀產業躍升的科學路徑
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春興在致辭中盛贊清水實踐:“從生態修復到群眾增收,清水漢麻產業深度融合展現了標桿潛力。”他指出,漢麻契合國家“雙碳”戰略與紡織業升級方向,協會將從技術攻關、產業鏈延伸、品牌推廣三方面全力支持清水打造全國產業高地。
中國作物學會特用作物產業專業委員會高級經濟作物種植科研專家張軍強調漢麻“全身是寶”,作為優質紡織纖維和食藥原料,其根系可富集土壤重金屬與農藥殘留實現生態修復,天然抑菌特性還可與塑料混合制成生物基復合材料,用于汽車內飾、建材等領域,降低對石油基塑料的依賴。
東華大學教授郁崇文著眼漢麻麻紡技術升級,主張以智能化、數字化提升產品附加值,拓展高端應用場景;中國農科院麻類所研究員段盛文圍繞漢麻脫膠技術,解析綠色脫膠工藝前沿路徑,為破解纖維質量瓶頸提供技術支撐;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明從品種選育角度,提出優化本地漢麻抗性與纖維品質的科研路徑,夯實產業根基;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張彬剖析漢麻種植機械化必要性,系統闡述了漢麻種植、管理、收獲環節的機械化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副處長、研究員,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管理秘書陳繼康立足全產業鏈發展,提出產學研融合與品牌建設等可行性極強的系統性提升策略;山西農業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康紅梅聚焦漢麻旱作栽培技術,分享節水增效方案,助力清水實現旱區高產穩產。
企業家代表同樣帶來市場強音。青島裕泰源麻業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長杜毅分享市場拓展經驗:“漢麻天然抑菌、透氣環保的特性,使其在高端服飾與家紡領域需求激增,清水原料品質一流,合作空間巨大。”湖北精亞麻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振華則從企業角度,強調了穩定優質原料供應和產業鏈協同的重要性。

簽約啟程:4.38億投資鍛造產業閉環
大會現場,多項重磅合作落地生根:簽約年產100萬件麻制品服飾生產線建設項目;簽約漢麻種植基地、脫膠及麻條生產線建設項目;“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清水工作站”正式成立,為產業注入核心科研動能;漢麻種植全過程設備改進、秦非子漢麻制品訂單銷售等項目同步敲定。
總投資超4.38億元的五大項目,貫通種植、加工、研發、銷售全環節,標志著清水漢麻產業鏈完整性實現質的飛躍。

政策護航:綠色發展再續新篇
清水縣副縣長李軍在招商推介中勾勒出清晰的產業生態:“對脫貧戶、一般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分別給予150元/畝、120元/畝、100元/畝補助,‘先種后補’政策保障農戶收益;紅堡工業園‘拎包入住’服務降低企業成本;‘管家式’審批確保項目快落地。”
如今,清水漢麻種植面積已達5萬畝,2025年預計總產量突破2.5萬噸,產值超7500萬元。隨著全產業鏈深度整合,清水縣正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三品”行動為引領,推動漢麻從“富民作物”向“支柱產業”跨越——一根青麻,織就的不僅是衣料,更是一條融合古今、貫通城鄉的縣域經濟綠色發展之路。
當機械的轟鳴與麻田的綠意交響,當科研的智慧與產業的脈搏共振,清水漢麻的千年基因,正在全產業鏈的鍛造中迸發出時代強音,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新動能。(清水融媒李榕)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