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清水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有效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建成高標準農田8600畝,種植糧食作物69.8萬畝,27.8萬畝夏糧喜獲豐收,42萬畝秋糧長勢良好。堅持以創建全國小麥制種大縣為目標,不斷深化“五良”融合,加快推進小麥良種“育繁銷”一體化發展,10萬畝小麥良繁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產出良種2.6萬噸,蘭天26號小麥實收測算畝產350公斤,達到寒旱區小麥高產水平,為促進小麥單產提升、強化條銹病防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清水貢獻。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力打好過渡期收官戰,高效運行“一鍵申報”機制,扎實開展“抓整改、補短板、促提升”專項行動和“12461”專項行動,新識別監測對象57戶289人,安排銜接資金3.5億元,實施項目131個,戶均落實產業、就業、政策兜底等針對性幫扶措施5項以上,消除風險225戶1042人,風險消除率達到84.98%,守牢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深化同天津市河北區和國家能源局的對接,到位財政援助資金3440萬元、社會幫扶資金568萬元,實施東西部協作項目21個、定點幫扶事項16項,完成消費幫扶1.41億元、增長36.9%。我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位居全市第一,代表全省接受國家銜接補助資金績效考核、代表全市接受省級考核,均取得了好成績。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加力實施特色產業擴量、提質、延鏈、增效“四大行動”,全面落實“以獎代補”“以效定補”和行政技術“雙包抓”機制,集中力量建設“產業龍頭鄉鎮”,完成老舊果園改造4000畝,建成防災減災設施407畝,種植中藥材8.97萬畝。加快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條,積極推進統一生產、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銷售,日產15萬棒的菌棒生產車間和6000平方米的養菌室項目即將全面竣工,食用菌現代產業園區成功躋身省級園區。著力打造草畜一體產業鏈,種植飼草玉米5萬畝,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即將實施,新建養殖場9個,生豬養殖規模達到15萬頭,畜禽養殖總量達到143.5萬頭(只)。扎實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清水半夏”入選2024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聲譽百強榜。培育引進龍頭企業2家、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等產業項目5個,特色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發展效益持續提升、聯農帶農富農更加有力,上半年一產增加值增長6.4%,居全市第二位。

統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安排銜接資金3600萬元,爭取以工代賑項目資金4033萬元,加快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和鄉鎮中心村整治,硬化巷道34.75萬平方米,105戶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完成主體工程建設,13戶農房抗震改造全部竣工,隴東鎮、郭川鎮等鄉鎮中心村面貌煥然一新。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不斷深化農村廁所革命,全覆蓋開展鄉村公路路域環境治理,持續加強農村風貌管控,完成鄉村綠化3.1萬平方米。全面推廣“主題黨日+文明實踐”等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示范引領和“一約四會”約束激勵作用,分類推進“美麗庭院”建設,建成縣級“三好”鄉鎮3個、特色村18個、典型戶180戶。扎實開展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治理,分區域制定推行倡導性標準,金集鎮村規民約“紅九條”、紅堡鎮婚事“1+5”和白事“三統一”等做法在全省推廣,崇尚勤儉節約、樹立良好婚俗、促進鄉風文明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全面深化城鄉融合發展。認真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抓好充國廣場片區規劃和征地拆遷,研究審定重點文旅項目設計方案,實施城市更新項目15個,西城區體育公園、休閑廣場和北山生態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深圳路、蔚文路等項目建成投運,15個老舊小區改造、武賢路加寬、金域藍灣商貿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持續提升。建立城市建設及精細化管理工作聯席會議機制,推出“一拍即管”APP,城市管理整體效能不斷增強。全力加快X514黃門至百家(新城段)三級公路改建、X201線張棉至溫溝(溫溝段)養護維修等項目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35.7公里、產業路51公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60公里、農村公路橋梁10座。積極推進“交商郵供”融合發展,冷鏈物流倉儲中心即將投運,縣級物流服務中心、9個鄉鎮寄遞物流服務站建成運營,郵政服務體系實現建制村全覆蓋,“快遞抱團”“郵快合作”覆蓋14個鄉鎮107個建制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優質服務共建共享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加速形成。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