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清水縣緊盯打造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目標,立足獨特地域資源優勢,堅持把漢麻產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來推進,拉開了從“田間原料”到“多元麻制品”產業鏈轉化的序幕。
初秋時節,在秦亭鎮漢麻種植基地內,千畝漢麻連片成熟,莖稈挺拔、葉片翠綠,種植戶呂建林正操作機械配合人工收割。他介紹說:今年是第二年種植,有500多畝,現在進入收割期,我們采用機械化收割,成本低,效率高,每畝漢麻能收獲900斤左右,總產量能達到170噸,總收入預計能達到40萬元。”

收割后的漢麻在田間進行漚制,漚制結束后運往附近的加工車間。在盛裕達漢麻加工車間里,工人們熟練地進行分揀、剝麻等預處理工序。經過現代化生產線的精細加工,原本粗糙的麻稈逐漸轉化為細膩、柔軟的麻纖維,這些麻纖維將成為制作漢麻拖鞋的關鍵原料。

漢麻拖鞋的制作,是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一方面,經驗豐富的織工仍沿用“手工起頭”的方式固定麻線紋理,確保鞋面編織的緊密性;另一方面,數控編織機可根據設計圖紙,精準完成波浪紋、格紋等復雜圖案,將生產效率翻倍。“一個人一天能做20雙鞋,平均收入100余元。在家門口掙錢,既能照顧孩子,也能照顧老人。我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秦亭鎮趙堯村村民趙小琴說。
2025年,秦亭鎮新建成秦非子麻鞋加工車間一處,引進甘谷大漠行公司整體租賃經營。通過訂單形式,將麻鞋制作工序進行分解,帶動居家群眾發展“炕頭經濟”,每天生產麻鞋500雙,幫助120余名婦女、老人在家門口靈活就業,人均月增收2100元左右。

“秦亭鎮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種,將漢麻產業作為發展特色富民產業的重要突破口,通過企業種好試驗田、合作社種好增收田、基地種好示范田多點發力,全力打造漢麻產業龍頭鄉鎮。2025年全鎮種植漢麻25167畝,其中傳統漢麻2000畝、新型漢麻23167畝,預計漢麻麻桿產量可達8000噸以上,實現產值2000萬元。”秦亭鎮農業中心主任王若林說。

近年來,清水縣按照“政府引導、龍頭帶動、市場運作、農戶參與”的思路,通過“公司+合作社”“村集體+示范點+農戶”保產量的方式,促進傳統漢麻擴面增產增收、新型漢麻延鏈補鏈強鏈,建成標準化漢麻種植示范點8處,種植漢麻面積達到5萬畝,實現產量1.2萬噸、產值3600萬元。同時,采取“合作社統一供種、標準化生產+企業配送訂單、保底收購+農戶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掙薪金、入股分股金”模式,不僅有力促進了漢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而且有效帶動了20個村集體增收600余萬元,1200余名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增收。
隨著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漢麻產業的市場前景愈發廣闊。從漢麻收割到加工成拖鞋,這一產業鏈的蓬勃發展,不僅實現了農產品的增值,也為推動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清水融媒記者馬堯劉嘉)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