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農愛農 立志務農
——天水市秦州區農業局農技站李天祥

。ㄇ刂輩^外宣辦)李天祥,男,漢族,中共黨員,現年38歲,大學文化,農學專業畢業,1993年參加工作,于1993年8月至1995年8月在鐵爐鄉農技站工作,1995年調至秦州區農技站工作,2007年12月任秦州區農技站站長至今。
該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兢兢業業 、勤勞踏實,為我區糧食生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和榮譽。在十余年的工作中,謙虛的作風、良好的思想素質和不凡的業績得到了農業系統上下的普遍贊揚,其扎實的工作作風和精湛的專業技術更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評,真正體現了“學農愛農、立志務農”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勤于政治業務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長期的工作實踐,使該同志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所以,盡管工作繁忙,但他把對工作的熱情全都溶入了工作學習之中。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領會“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堅持黨員標準,積極參加黨組織活動,遵紀守法,自覺抵制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他時刻想著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為做到學習和工作兩不誤,他把學習筆記本帶在身邊,工作再晚也抽時間把當天的筆記記好,而且學到很晚。他的這種精神感動了身邊的人,工作效率提高了,責任心增強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他更加努力學習業務知識,學習農業法、農技推廣法、糧油高產栽培技術等一系列專業知識,為做好本職工作打好基礎。
認真履行職責,全力做好農技推廣服務工作
近幾年來承擔實施了秦州區旱作農業項目、秦州區農技推廣體系區域站建設項目、全膜覆土穴播小麥栽培技術推廣項目、農業部列冬油菜高產創建項目、甜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等工作,通過了國家、省、市各級業務部門的鑒定驗收,其成果分別達到國內先進和省內先進水平。2009年至2012年承擔的農業部列冬油菜高產創建項目,經農業部專家測產認定此項目的實施為我省中東部地區發展油料作物探索出了一條新的技術模式和途徑。2006年至2012年秦州區旱作農業項目由農技站承擔。自從旱作農業項目實施以來,該同志從項目爭取、業務資料編寫、技術培訓、田間技術指導、項目驗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累計五年推廣旱作全膜覆蓋雙壟溝播玉米面積48萬余畝,平均畝增產玉米200斤,增幅達20%,平均畝增收160元,僅旱作農業項目一項就為全區農業累計增收2560余萬元。該項目的實施使我區旱作農業走上了穩產高產的保障農業之路,實現了大旱不減產,小旱大豐收的目標,為我區農民增收和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實施旱作農業項目的過程中,在試驗示范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創新并總結完善,探索出了適合我區旱作區種植的全膜覆蓋壟作側播早熟脫毒馬鈴薯栽培新技術。馬鈴薯作為我區主栽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2萬畝左右,其中95%以上分布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旱作區,種植方式粗放,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產量低而不穩,經濟效益不高;該同志通過四年來不斷的技術創新,把地膜覆蓋馬鈴薯技術向海拔1400米以上的旱作區進行推廣,為廣大旱作區農民提供新的增收途徑。該技術在2010年和2011年示范推廣6.25萬畝,平均畝產2100公斤,比半膜對照田平均產量1680公斤畝增產420.00公斤,增幅25%,畝增加收入672元,總增收4200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該技術的推廣不僅豐富了旱作農業項目的內容,同時還把該項技術引向深入,為我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探索出了新的途徑。
潛心農業科技研究,樹立農技推廣人員新形象
在工作中共引進示范推廣了農業生產中急需的農作物優良新品種20個、農業新技術5項、新材料3種。先后有3篇專業研究論文分別發表于《中國農技推廣》和《甘肅農業》上。
他參與完成的《旱作區農田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術研究示范推廣項目》在2010年8月被評為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參與完成的《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種植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在2011年9月被評為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主持完成的《甜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在2012年3月獲得天水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多年在農業戰線上的努力工作,在取得工作成績的同時,他也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在2009年被甘肅省農技推廣總站評為全省農技推廣工作先進個人,在2009年和2010年被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評為農技推廣通聯工作的先進工作者,在2010年科技抗災促春管保春耕工作中被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評為先進個人,在2011年3月被秦州區人民政府授予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先進個人, 2011年4月被天水市委、市政府授予天水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12年1月被甘肅省農牧廳評為全省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