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站”搭起“連心橋”
大城街道“愛心援助站”工作側記

(特約記者 彭高峰)走進大城街道共和巷社區,門口有一塊“民情連心卡”的牌子,上面是社區工作人員的電話號碼,以及社區對群眾的承諾:有困難找我們。
“社區以‘民思我想、民需我辦、民困我幫、民求我應’為服務宗旨,突出‘助學、助老、助工、助醫、助困、助殘’,建立‘愛心援助站’,幫助轄區困難群眾、孤寡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解決困難。”共和巷社區主任王蘭芳介紹說,“居民張芳的丈夫身患肝癌申請低保,社區聽說情況后連夜組織摸底調查,及時幫她落實低保。去年她女兒考上大學,社區又從黨員1元愛心助學金中為其籌集3000元學費。”
見到張芳時,身體瘦小單薄的她顯得很激動:“社區對我挺好,為我辦低保、廉租房補貼,幫助孩子上大學,還幫我找了一份工作。”
“再支撐兩三年,孩子大學畢業就好了。”
談到孩子將來的出路,言談有些靦腆的她,臉上浮出滿足、自信的笑容:“要是孩子將來想考研,我絕不拖后腿,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
“和張芳女兒一樣的特困大學生,社區去年就幫扶了三名,幫扶生活困難的家庭30多戶。”王蘭芳說,“幫扶濟困讓愛心奉獻得到更多接力。”
王蘭芳講述,今年54歲的金憲明,因其妻子工資收入超過低保標準社區未辦理低保,對此他一直耿耿于懷,有一些抵觸情緒。去年身體患病住院,社區按照政策指導幫助他申請辦理了病退,在他剛領到第一筆病退資金后,竟然主動提出每月捐助五元的愛心基金,幫助他人。是“愛心援助站”搭建起“連心橋”,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的同時,主動去幫助別人。
大城街道其他五個社區,也與共和巷社區一道搭建起愛心援助站平臺,開展幫扶實踐活動。
家住轄區皇城路的王愛菊,丈夫姚建生十年前打工意外致殘,社區得知消息,幫助其申請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發放廉租房補貼,落實臨時救助資金;“雙聯”行動中又把她家確定為聯系對象,為她協調公益性崗位職務,幫助她度過難關。王愛菊感動地說:“沒有社區幫助,我不知能不能撐下去,是社區給了我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我們依托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和志愿者隊伍,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在各社區搭建‘愛心援助站’,幫助困難群眾。”大城街道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在轄區開展的‘1元愛心’活動,黨員干部和群眾每月繳納1元愛心款,用于解決特困家庭子女上學問題,自2007年以來發放助學金8.7萬元,幫助40多名特困大學生圓了上學夢。”
大城街道向陽社區主任說:“我們社區有一名叫堅毅的中學生,因眼睛疾病四處求醫,家里負債累累。了解情況后,街道辦事處在社會各界發起倡議,街道社區和部門單位干部、轄區居民為其捐助1.4萬元,協調相關部門,幫助其辦理落實大病醫療救助2萬元,計劃生育特別扶助4000元,按人頭落實廉租房補貼每月288元,大大緩解了生活壓力。”
大城街道社區真心助困的實踐,感動著身邊很多人,帶動了很多人奉獻愛心。前不久,蘭州市七里河區五個年輕人在網上看到社區對王愛菊救助的消息,特地來到她家看望慰問,并為她送上500元愛心。“愛心援助站”已成為扶貧濟困的“連心橋”,讓更多困難群眾從街道社區找到溫馨家園。